本期专题: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用于食品真实性鉴定

作为生物工程领域中的关键性技术,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已在临床医学、大健康等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其在推动肿瘤治疗、免疫治疗的同时,大大加快了药物研发速度,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更大地促进了该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对食品行业而言,也需要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加持。基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该技术已逐渐应用在食品检测中,特别是用于食品真实性鉴别。

在我国,当前哪些食物容易掺假?一般会选择用怎样的检验方法进行辨别?与其他鉴定方法相比,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又有着怎样的优缺点?国内使用该技术进行食品真实性鉴定的水平如何?带着这些问题,《食品安全导刊》杂志特设“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用于食品真实性鉴定”专题,邀请行业协会、政府机构、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各领域人士,共同探讨食品真实性鉴定的相关问题及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专家简介:

陈爱亮: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创新团队首席。

甘永琦: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微生物室副主任,副主任药师,硕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微生物检验、肉类物种鉴定、植物转基因鉴定及相关技术研究。广西药品、食品、化妆品检查员。负责并参与乳酶生(片)标准提高及起草工作,在菌种的溯源鉴定及安全评价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自2012年起开展肉制品掺假检测技术方法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主持参与完成广西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南宁市重点研发计划1项等,发表论文20篇。

李桂澜:高级工程师,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北大分中心蛋白质核心支撑平台技术主管,曾负责illumina Hiseq2000二代测序技术和ABI 3730一代测序技术管理工作,目前主要负责蛋白核心支撑平台管理和华大MGI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工作。她拥有多年DNA一代和二代测序技术、蛋白质样品纯化表征及质量分析经验,熟悉生物领域单细胞分析及测序行业前沿应用技术。

杨潞芳:博士,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应用及分子微生物专业,2012年加入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现为SGS中国区健康食品行业负责人、SGS全球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全球健康食品项目组成员。

雷莹: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加入华大基因,从事科技服务相关工作,2016年加入华大智造,负责建库及测序试剂、单细胞、MGISEQ-2000等多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高通量测序科研及临床应用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现担任华大智造中国区市场部总监,负责中国区产品及领域市场整体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