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企业标准体系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意义

作者: 付裕武 申婷婷

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使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食品工业的崛起带动了糖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以糖为主的各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制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新的考验,如何能在保证产品高质量和高标准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业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 制糖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1.1 标准体系构成

标准体系中,基础标准是最为直接的标准类型之一,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GB/T 22000)等,以及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制定的《定量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食糖产品是以甜菜或甘蔗等为主要原料,经过提取和处理等各项工序加工制成的白砂糖、绵白糖和赤砂糖,以及进一步加工得到的冰糖,所以产品需要符合白砂糖、绵白糖、赤砂糖、多晶体冰糖、方糖、冰片糖等产品的分类标准。卫生标准方面,食糖产品需要满足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食糖卫生标准。对于食糖生产企业而言,还要遵循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和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

考虑到制糖企业本身在生产加工工艺上可能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确保食品安全,实现对高风险食品的控制,故需关注通用要求之外的关键过程控制,如原材料控制、包装材料控制、加工过程控制、化学生物危害控制等。在合理技术工艺的支持下,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测,突出环节要求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联,确保最终的高质量糖产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糖产品当中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为例,因为部分糖产品中会加入一定的食品添加剂,所以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标准体系应该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标准化运营为基础,建立科学管理机制,规范行业内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身处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相关企业更应重视食品标准化建设问题,否则便有可能潜藏食品安全危机。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风险,原有的食品标准体系将无法发挥其功能和价值,甚至会影响到食品产业的发展。

1.2 材料安全控制

以当前的食糖企业生产原料标准来看,材料安全控制主要是围绕甘蔗和甜菜这两种材料来建立标准体系。为了保障产品质量,首先要确保原料质量,而作为制糖原料之一的甘蔗,田间锤度要求超过20或蔗糖分在13%以上,且去除所有杂质之后,蔗糖分和夹杂物含量可以作为甘蔗产品指标的判定依据。为此,相关企业应该对甘蔗区的种植环境展开严格监控机制——布置监控网络以控制各类污染物在种植区域的排放。

通常情况下,种植区域的常见污染类型包括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等。其中,大气污染以酸雨或金属飘尘为主;水体污染以无机有毒物和各类有机有毒物为主,还包括某些病原体或寄生虫;土壤污染则主要指土壤当中所包含的农药残留或化肥残留。诸如此类的污染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标准体系构建,并对原材料造成影响。因此,种植方应该采用更加清洁和科学的种植技术,尽可能使用绿色化和农业化的生物手段控制/干涉可能产生的病虫害问题;如需使用农药或化肥,则尽量使用环境友好型辅助产品。在未来的生产环节,可以考虑从原材料根源入手,在生产阶段就统一供应肥料、品种,有效控制原材料质量标准,减少糖产品质量缺陷。

1.3 生产控制

生产加工环节同样会影响产品质量。仍以甘蔗制糖为例,从初期的产品压榨到后期的煮糖干燥环节,整个生产工艺阶段都需要大量利用水资源和其他食品添加剂、辅料等,故除去生产材料外,生产工艺监控至关重要。在现行的标准当中,食品添加剂标准和水处理剂标准是最为普遍应用的标准类型之一。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澄清阶段的澄清剂加入比例过多,会导致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煮糖阶段的消泡剂加入过多可能会导致异物进入糖浆;干燥阶段则需预防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半成品当中等。因此,需要加强对于辅助材料和生产试剂的有关检测,一方面合理调节工艺参数,确保生产加工的安全卫生等级;另一方面,可避免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产生进而污染生产过程。

1.4 检测控制

检测控制指对生产环境及后续检测环节的管理,如引进更加先进且科学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或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以此对蔗糖产品中的某些物质进行监控检测,进而确保糖产品的卫生等级和安全指标满足国家标准需求。此外,所使用的出厂检验设备和其他玻璃器皿等均要经过校验后处于准用状态,产品质量检验人员应该持证上岗。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白砂糖和其他糖类产品的标准并不能完全达到国际白糖标准水平,对此需要转变原有的过程监控观念,并加快制定制糖企业的生产标准管理计划。另外,随着未来制糖企业加工助剂的增加,检测控制工作将面临更高的要求。例如,目前生产工艺中所使用的澄清剂类型存在差异,导致白砂糖产品类型有所不同,一般划分为碳酸法白砂糖和亚硝酸法白砂糖,其中亚硝酸法白砂糖比较多见。在检测阶段可以利用HACCP(危害分析的关键控制点)体系对亚硝酸法进行质量管理,控制生产过程的潜在危害。在确定关键控制点后,还需建立关键工序监控纠偏措施,最终根据检验标准确定产品质量,如精制白砂糖的蔗糖分在99.8%以上、优级白砂糖的蔗糖分在99.7%以上等。

2 制糖企业标准体系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意义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品标准机制

制糖过程不仅涉及多种产品和原材料的应用,还包括各类生产工艺应用,所以在生产企业内部建立标准体系是一项非常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因为标准体系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能直观地反映,所以只有建立标准化效益评价方法进行量化评估,才有助于推动整个食糖行业实施企业标准体系,规范与糖有关的各类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效益。同时,制糖企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过程当中也能够帮助企业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产品管理框架。

企业标准体系以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为主要特征,随着产品社会化和规模化的提升,任何单独的标准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因此,将各类标准系统进行整合,并建立纵向和横向的完全体系方可充分遵循糖类产品生产需要。这就要求相关方充分研究生产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在一定的标准内建立全面且成套的结构层次。如在食品加工阶段,食品添加剂是确保食品加工能够顺利进行的各类物质,所以须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当中进行申请并获得行政许可后,使各类加工助剂(消泡剂、灭菌剂、石灰、硫磺等)存在的安全隐患被消除,从而让企业的生产更加有迹可循,确保产品质量。又如在制糖企业的产品质量评定方面,其可以确定不同的考评项目和考评内容,专业食品安全小组可以参与到质量控制、生产加工、工艺制定、成品检验等多个环节,并分别评估基础设施、原材料和设备质量等。同时,小组中熟悉糖生产基本知识与加工工艺的人员还可以负责对应的卫生标准建设和实验室检验工作。

2.2 建立多环节的严格标准

管理标准是指企业在标准化领域中协调管理事项制定的对应标准,其能够在保障现有技术体系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让企业遵循对应的经营管理与技术管理要求,提升企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例如,制糖企业标准体系建设需建立多环节的严格保障要求,应将已经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落实到责任部门,并将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企业考核。

在生产研发环节,制糖企业可以通过新产品设计开发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来重新制定产品研发设计方案——针对不同性能的糖产品使用不同的标准原料及时缩短研究时间和成本等。

在原料采购环节,考虑到原材料的采购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对于制糖企业而言,降低采购费用是提升企业利润率的关键措施。企业需要落实相关的原材料管理标准,确保采购环节获得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如在产品质量方面遵循《食糖卫生标准》(GB 13104)、《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等,不仅能够确定采购数量、采购原料种类,还能检测是否有夹杂物,判定原料产品的蔗糖分等。

生产环节是制糖企业获取产品价值的主要活动,即将原料和各类半成品转化为能够销售的食糖产品。这一环节包括原料反应、加工物流、中间储存、质量检验等多个步骤,且整个过程较为复杂。正因如此,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检验标准制定将给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关键的参考依据,而生产环节的企业标准包括对助剂重金属含量检测、包装质量检测等。

在最终的销售环节,糖类产品在科学的企业标准约束下可以获取稳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企业标准体系建立之后,能够对企业生产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产生正向影响,即便是在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当中也能影响到某些特殊指标,这表明企业标准体系评价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叠加多个环节的指标,才能确定最终的功能与作用。

2.3 制定糖类生产企业价值链

企业标准影响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多个方面,所以在效益评价时,需要首先考虑创造价值活动领域。而在实际经营活动阶段,并非所有经营环节都能够创造价值,所以只有从价值链入手,对某些特定环节的价值活动进行重新规划,才能真正确定优势活动,进而形成战略环节的竞争优势或产品竞争力。对于制糖企业而言,企业并不需要在所有环节上都保持优势,而是从产品质量入手,使用价值链来确定制糖企业的关键标准体系。例如,企业的生产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质量,因而要遵循《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和《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及其应用指南》(GB/T 19538)等标准,以此加强企业原材料与辅料控制、生产加工工艺控制、环境控制等。

总体来看,制定糖类生产企业的价值链与关键监控措施,是为了确保各项工作是否符合标准化的控制要求,并且根据工艺要求和生产设备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的各阶段工作做好整体记录,进而给社会、行业领域及其它企业推行高水平的企业标准体系。

3 总结

本文从制糖企业的标准体系入手,基于原材料生产环节、加工存储环节等多个角度,剖析了制糖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明确了制糖企业标准体系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当中,相关企业继续遵循现有的企业标准体系,以技术约束为主,以管理制度为辅,以工作要求为保障,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于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国家相关行业建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