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祛湿健脾,不妨吃点薏米
作者: 江媛媛中医常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最旺的时候,肝气旺会影响到脾的运化,所以在这个时候,很多人都食欲不佳。另外,湿气过盛也是春季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邪侵犯人体,可引来一系列不适——感到浑身不对劲,或出现脘腹胀闷、不思饮食、腹痛溏泄、头重身重等症状。故祛湿健脾是春季保健的一大要务。
这时候,就要请一位健脾利湿的“高手”登场了——那就是薏米。
“健脾除湿之王”
民间一直有吃薏米可以祛湿气的说法,桂林地区还有首民谣专门称赞薏米的功效:“薏米胜过灵芝草,药用营养价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寿,返老还童立功劳。”薏米的药性比较缓和,常吃可利湿、强筋骨、益气、和中,非常适合在潮湿的春季食用。
薏米,又被称为薏苡仁、薏仁、薏珠子,属于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它原产于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被列为上品,曰:“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
中医学认为,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入脾、肺、肾经。具有健脾化湿、清热补肺、消痈排脓、解毒散结、生肌润肤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虚腹泻、尿少浮肿、脚气病、尿路感染、青春痘、扁平疣、皮肤痈疮、肺痈、肠痈、肿瘤等病症。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它健脾祛湿的功效,这一点早在秦汉时期就已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了。
薏苡仁圆润、白净、光洁,酷似珍珠,正因此还牵扯出一个“薏苡明珠”的典故来……
东汉名将马援,人称伏波将军,奉光武帝刘秀之命,领兵到南疆打仗。南征将士水土不服,得了一种手足麻木、疼痛,从下肢开始肿胀,发展到全身浮肿的“瘴气”怪病(后人称此病为脚气病,严重时会心力衰竭而死),军中士卒病死者甚多。当地民间有一种用薏苡仁治瘴的方法,马援采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时,特意带回几车薏苡仁做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仁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马援后人一怒之下,当众将薏苡仁倒入江中,谣言不攻自破。这一事件,朝野上下最终确定为一起冤案,故名“薏苡之谤”。后来,唐朝诗人白居易还写下了“薏苡谗忧马伏波”的诗句。
古人把薏苡仁看作是“自然之珍品”,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薏苡仁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薏苡仁中含9.4克蛋白质,33微克维生素B1和多种矿物质元素,在禾本科植物中独占鳌头,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
薏苡仁除入药外,还是一种美容食品。英国老年医学专家迈克尔·戈登博士总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健康长寿秘诀时,就曾经说起女王每天下午5点固定喝一杯薏米水。研究发现,薏苡仁的提取液有促进肌肤新陈代谢功效,能使皮肤白皙,增加皮肤的透明度,还可除疣、祛斑、保湿,防止肌肤粗糙,尤其对多发性疣患者极为有效。因此常食薏苡仁有着保持皮肤光泽细腻的功效。
薏米虽好,吃不对也“伤身”
虽然薏米在祛湿方面功效卓著,但有些人也有疑惑,别人食用后很有效,自己吃了却没什么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薏米虽然利水渗湿,但生薏米性偏寒,吃多了会伤脾。长期食用生薏米,寒气在体内慢慢积累,反而会导致脾虚,让祛湿效果不佳。另外,湿气分为寒湿和湿热。如果寒湿的人常吃生薏米,食物的寒气与湿气的寒性混合在一起,寒上加寒,祛湿不成,反而会加重。
那么,寒湿体质的人就不能用薏米祛湿了?并非如此。中医炮制方法里,把薏米用文火炒至表面泛黄、鼓起时取出,即可缓和生薏米的过偏之性,同时还能有效地温脾健胃。脾是消化湿气的重要器官,脾养好了,运水化湿的功能发挥出来了,自然能把湿气祛除。
怎么辨别自己的体质是偏寒性还是偏热性呢?通常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判断:容易出汗、烦热、口渴,爱喝凉水,手心脚心常常热烘烘的,并且舌头偏红,这类人是偏“热性体质”的人。容易畏寒怕冷、经常手脚冰凉、爱喝温热的水、容易腰膝酸软,并且舌苔白腻,这类人是偏“寒性体质”的人。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合理使用薏米,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
当然,食用薏米的讲究还不止这些。说到祛湿,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经典的祛湿搭配:薏米红豆粥。但很少人知道,薏米红豆粥中,中医推荐的“红豆”其实是“赤小豆”,这两种豆子的外形、口感和功效都是有区别的:红豆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为暗红色或红黄色;赤小豆则细长,类似于圆柱体,颜色为暗红色或黑色。红豆煮熟后质地较软,口感较甜,容易煮成沙状;赤小豆质地较硬,不易煮烂,煮熟后口感相对较淡。红豆具有补血功效;赤小豆则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等功效。薏米和赤小豆都很难煮烂,所以最好用热水先浸泡一小时后再煮。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人用薏米做材料煮粥时(比如薏米红豆粥、薏米百合粥等),觉得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于是往往会加入大米,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中医正是要利用这种“清”的性质来祛湿。加入大米味道可能更好,但对于祛湿养生来说,功效就会变弱。
此外,薏米虽能健脾胃、清肺热,但重在利水渗湿。而芡实、茯苓、莲子、山药都属于味甘性平之物,又有补脾健胃、益肾固精、除湿止带的功效,还能改善脾虚、湿气引起的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状,更为重要的是不论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都适合食用。所以想要祛湿的人,可以在薏米红豆粥里再加上这几味补脾胃的材料,祛湿健脾的效果会更加理想。
薏米的多种美味药膳
薏米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唐代开元年间的《广济方》中就有记载:“薏苡仁饭,治冷气。用薏苡仁舂熟,炊为饭食,气味欲如麦饭乃佳。”现代研究发现,薏米的营养价值较高,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多种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微量元素,是典型的“绿色食品”,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下面介绍几款好吃又养生的薏米药膳——
薏米芡实山药粥
材料:薏米50克,芡实30克,淮山药150克,辅料胡萝卜少许,青豆适量,冰糖适量。
做法:薏米和芡实用粉碎机打成粗粉,提前用水泡。淮山药、胡萝卜切成小丁,青豆焯水备用。淮山药入水中,水开后下入泡发好的薏米芡实粉糊,开锅后放入胡萝卜,小火煮5分钟左右,放入青豆再煮3~5分钟即可。可按个人口味加入冰糖调味。
功效: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
赤小豆薏仁茶
材料:赤小豆、薏仁、芡实、茯苓各20克。
做法:先把薏仁放锅中炒5~6分钟,翻炒至微微金黄;然后将赤小豆和薏仁按1:1的比例清洗干净,浸泡一天一夜后放在锅里面,接着往锅里面倒入一定量的水,水只要按照平时做粥的水量来加入就行;依次放入赤小豆、薏仁、芡实和茯苓,先用大火将其烧开,烧开后关火闷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以后再开大火,等到锅里面的水再次烧开以后关火,接着把里面的汤汁滤出来饮用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适合脾气亏虚、水湿停滞的人群,常见头昏头重、四肢酸懒、食欲缺乏等症状。
薏仁炖鸡
材料:鸡1只,薏仁20克,橙子1个,绍酒、精盐、葱花、姜丝、胡椒各适量。
做法: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将鸡肉连骨切成约3厘米的方块;鸡肉块放入砂锅内,加水约10杯,加入薏仁;先用猛火煮滚,继用文火煮2小时,以鸡肉煮烂能离骨为度;起锅前加入备好的酒、盐、葱、姜、椒、橙子汁等调味即可。
功效:适合元气亏虚、面色黯淡的女性,常见四肢无力、心慌气短、记忆力下降、月经推迟等症状。
海带薏米排骨汤
材料:排骨500克,干海带30克,薏米50克,冬瓜适量,姜片5片,食盐适量。
做法:排骨焯水,干海带提前泡发蒸熟,冬瓜切大块,薏米洗净。砂锅加足量的水,加入排骨,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加入姜片及薏米煲1小时。加入冬瓜、海带继续煲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祛湿。
冬瓜薏米鸭肉汤
材料:鸭肉250克,冬瓜150克,薏苡仁30克。料酒15克,盐、胡椒粉各适量。
做法:鸭肉剁块,焯水,洗净;冬瓜去皮、瓤,洗净,切块。锅中放入鸭块和薏苡仁,加适量水,烧开,撇去浮沫,倒入料酒,改小火煮1小时,放入冬瓜块和盐,继续煮20分钟,加胡椒粉调味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除湿。
小贴士: 熟薏米的炒制方法
1.把生薏米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倒入锅中,开小火,进行翻炒,在此期间要反复翻动,使薏米受热均匀,让水分慢慢蒸发掉。直至薏米开始变黄,有淡淡的焦香味,就可以关火了。
2.关火后,锅里的温度还很高,仍然需要再翻动,让薏米的温度均匀冷却下来。
3.冷却后的熟薏米用密封性很好的罐子密封保存。
炒熟的薏米不仅可以用来煮汤,还可以在喝水时加入,浸泡30分钟,就能享受到薏米的香味。
小贴士:
购买薏苡仁应该选择质地硬、有光泽、颗粒饱满,颜色呈白色或黄白色的为宜,尤其以颗粒大、坚实,味甘淡或味甜者为上品。薏苡仁因含有较高比例的蛋白质、脂肪,相较于一般谷物,容易变质,其存放以密封、阴凉、干燥、通风、避光为基本原则。
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应少食薏苡仁,或改食炒薏苡仁。习惯性便秘者,滑精、小便多者,不宜食用薏苡仁。经期或孕妇不要食用,因薏苡仁性滑利,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促使子宫收缩,有诱发流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