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兰:把他乡变故乡,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折页、配页、齐栏、包角、打孔、穿线……在安徽三希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一张宣纸经过38道传统工序之后,会变成一册册散发着淡淡书香味儿的线装书。在安徽三希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会议室,企业负责人陈光兰正和工人们讨论线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年前,陈光兰随公司总部来到泾县,打造建设了集线装书加工、文旅研学、高端宣纸及文创研发、中华传统文化学术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文化园区。本是北京人的她,因为这里的宣纸、人文,让“他乡”泾县变成了故乡。陈光兰这样说道:“因为这里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我喜欢看各种非遗项目、看宣纸制作技艺,现在回到北京反倒不适应了。”
走进“三希堂”线装文化园,徽派建筑古色古香,独立展厅的书柜里,码放着原大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让人震撼。从“一张纸”到“一本书”,是千年宣纸产业的传承,更是陈光兰对传统文化的守护。
陈光兰说,“我时常在想,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能给后世人留下什么呢?是文化。我们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是中国的瑰宝。”
他们立足地域优势,深入发掘宣纸的魅力,实现了“宣纸+古籍装帧”“国宝+国宝复制”等融合方式。在这里,大家可以漫步在中华典籍书库中,感受古朴线装书展现出的非遗魅力。陈光兰说:“我们建这个园区的目的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传统线装书,它是值得被欣赏和保存的一种文化。”
如今,与纸为伴、与书为友,与传统文化同行,已成了陈光兰的日常。她坦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自己一生的事业,是永远要坚持的梦想。工作之余,她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不断与行业前辈学习交流传统线装文化知识与技艺。她立志于把安徽三希堂打造成地方名片,带动更多人员就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化传承人才,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与“开新”。
“我们要做国家级的非遗传播基地、中华文化的传播基地,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起点。我希望把我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付出在这个地方,既然扎了根,就要让它生根发芽,而且还要开出一朵美丽的花。”陈光兰由衷地说。
目前,三希堂除了推出原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还先后完成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宋版资治通鉴》等一大批重大历史古籍复制项目。古籍经典不断面世,这也让宣纸文化产业找到纵深发展的新路径。“我希望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延续传承,为泾县发展作出一些自己的贡献。”
作为女企业家,陈光兰还时刻关注妇女职工的权益,走访困难妇女,为其排忧解难,先后获得“优秀企业家”“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来源:泾县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