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皇后,乾隆忘不了的白月光
作者: 汪小年根据历史档案,乾隆的后宫中,有名号的后妃,一共四十人。他先后有过三位皇后,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他的结发妻子——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历朝历代因为种种原因,皇帝和皇后很难做到鹣鲽情深。然而乾隆和这位结发妻子的感情却做到了始终如一。
一
根据史书记载,孝贤皇后富察氏是一位名门之女,家世显赫,“富察”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富察氏嫁给乾隆的时候,年方十六,还不是皇后。因为那时,乾隆也才十七岁,还没当皇帝,富察氏作为福晋嫁入宫中。
其实雍正那时候已经把乾隆预定为未来的皇帝,所以给乾隆选福晋,其实就是为大清挑选未来的皇后,当然要煞费苦心。除了出身名门外,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美貌。
关于富察氏的长相,故宫中至今依然保存着著名西洋画师郎世宁为她画的油画大像。从这张画像上我们可以看出,富察氏皮肤白皙,面庞清秀,五官端正。虽然算不上倾国倾城,但也十分美貌。画像上的她神态温婉,目光清澈。此时她已经贵为皇后,却毫无居高临下的骄矜之气,可以看得出,她有着很好的风度和修养。
除了出身名门,长相姣好之外,富察氏还是一个非常聪明、贤惠、有人格魅力的女人。富察氏的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她多侧面的性格。
《清史稿》中记载,富察氏虽然是大家闺秀出身,却从不爱在自己的脸上精耕细作,也很厌恶金银珠宝之类的恶俗装饰。她做了十三年皇后,每天素面朝天,穿衣戴帽都很简单。用《清史稿》原话来说,就是“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意为戴一点便宜的手工制品,但是不戴珍珠翡翠。
美貌对帝王的征服是一时的,性格对帝王的吸引才是长久的。
当乾隆忙于处理政务时,富察氏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不用皇帝操心。当乾隆情绪烦躁时,富察氏如同一朵解语花那样,马上能感受他情绪的变化,轻声细语地陪皇帝聊天,让乾隆的情绪很快得到调整。当乾隆工作累了想放松时,富察氏又能展现自己活泼开朗的一面,陪着他玩,两个人在承德的围场上纵马奔驰,疯玩上一整天。
乾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男人,他所期待的,绝不仅仅是一位听话、顺从的女人,他需要的,是和他一样,多侧面的、立体的、有深度的女人。可以说,富察氏就是这样的女人。
第二个方面,富察氏非常理解乾隆的精神世界。
有一年秋天,乾隆带着皇后在避暑山庄打猎。乾隆和富察氏聊天,说当年祖宗们在关外之时,艰难创业,衣服袖子上用鹿尾巴绒毛镶个边就算很好的装饰了,哪像今天这些八旗子弟,镶金戴银,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得都没边了。皇帝顺口说了这么几句话,富察氏却记在心里。回到北京后,富察氏特意让人找来鹿尾绒毛,亲手做了一个鹿尾毛镶边的小荷包送给乾隆,意思是与他共勉,不忘满洲俭朴本色。
乾隆非常喜欢这个荷包,终生把它带在身边。可见富察氏与乾隆既能在物质生活层面交流,也能在精神生活层面进行交流。
第三个方面,富察氏是一个会关心人的女人。对于乾隆的生活起居,富察氏关心备至,事必躬亲。
有一次乾隆身上长了个疖子,医生说,一百天之内,需要天天换药。富察氏怕宫女手重,把乾隆弄疼了,特意把自己的被子搬到乾隆寝宫的侧室,每天亲自给乾隆换药,一直坚持了三个多月,直到乾隆完全康复,才回到本宫。(《清史稿·后妃传》)
乾隆自命不凡,对别人总是有很多挑剔,然而对这个结发妻子,他挑不出任何毛病。所以乾隆当了皇帝之后,按照礼制,三宫六院,娶了许多妃子,但这些妃子,谁也没能动摇富察皇后在乾隆心中的特殊地位。
二
过去的人特别重视子嗣。结婚三年后,富察氏给乾隆生了第一个儿子。这当然是一件特大喜事,雍正盼嫡长孙已经盼了两年多了,所以非常高兴,亲自给这个孩子起名叫“永琏”。琏,是宗庙中重要的祭器,那么这个“琏”字,实际上就寓意着将来希望这个孩子继承大统。这个孩子从小特别聪明懂事,惹人喜爱,乾隆说他是“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所以乾隆当了皇帝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秘密立储,在乾隆元年把六岁的永琏秘密立为太子。儿子成了太子,富察氏当然也非常高兴,终身有依靠了,所以到这个时候,乾隆和富察氏的感情,也达到了幸福的高峰。
然而,天道忌满,就在初登皇位的乾隆通过早早立储向世界宣告了他的幸福后,乾隆三年九月,年仅九岁的永琏病了。一开始不过是感冒,几天之后却病情转重,很快就去世了。培养了九年的孩子意外去世,对一个母亲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富察氏因此大病了一场,几天之内,就形销骨立,瘦得脱相。乾隆十分担心,每天跑来探视皇后。富察氏的与众不同之处也在此时体现出来了:在乾隆面前,富察氏很少流露内心的悲伤,不像别人那样哭哭啼啼,相反,她没话找话,和皇帝聊东聊西,想要来分散乾隆的注意力,减轻乾隆内心的痛苦。
永琏去世后,乾隆对富察氏更加关心,与她同寝的次数比以前更多了。好不容易到了第七年头上,时来运转,乾隆十一年,富察氏又生下了次子永琮。然而清代婴儿死亡率极高,乾隆十二年大年三十,年仅两岁的永琮染上天花,又去世了。
这个打击,对乾隆和富察皇后来讲都太沉重了。乾隆还好说,毕竟有好几个儿子了,但是这时候,富察皇后已经三十六岁,再生育可能就难了。
所以乾隆一方面为自己难过,另一方面更担心皇后受不住打击。好在富察皇后这次没有像上次那样大病一场。她默默地把悲伤藏在心中,表现得异常冷静坚强。皇后的坚强,让乾隆非常惊讶,因此对她更加敬重了。
三
就在永琮去世后两个月,乾隆十三年年初,三十八岁的乾隆要开始他即位之后的第一次东巡,到曲阜拜祭至圣先师孔子了。
再次经历了丧子之痛的乾隆很想带着皇后一起东巡,共同分享事业成功的喜悦,也是让皇后散散心。乾隆十三年二月,乾隆带着皇后和皇太后上路了。早春二月,春风浩荡,皇后也很开心,和乾隆一起高高兴兴地陪着太后登上了泰山山顶。不过乐极生悲,下了泰山回到济南,皇后就感冒了,开始持续发烧,在济南待了好几天也没好。返程日期已到,乾隆想让皇后在济南养好病再走,但是富察氏婉拒,一是怕耽误政事,二是担心给地方官员增加负担。乾隆一听,也在理,就只好启程北返了。
三月十一日,皇帝皇后一行从德州坐上了船,沿着运河返回北京。坐上船,乾隆长出了一口气,因为船上不怎么颠簸,比较平稳,有利于皇后养病。不料就在这个时候,太监跑过来了,说皇后感觉不舒服,请他过去看看。乾隆赶紧去探望皇后,一看,皇后脸色苍白,浑身冰冷,已经昏迷了,乾隆紧紧抓着皇后已经冰冷的手,但到了当天晚上,富察氏就去世了。
乾隆皇帝五内俱崩,他当天晚上就起草了一道谕旨。乾隆说,皇后二十二年来,对太后、对朕、对下人都非常好,无可挑剔,所以要隆重办理皇后的丧事。
当天夜里,乾隆安排完了皇后丧事,一夜没睡着。天快亮的时候,他向太监要过纸笔,写下一首挽诗: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壸尽钦贤。
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意为:你我夫妻恩情二十二载,你治理后宫一共十三年。这一切突然都化成春风一梦,飘散于运河的河岸边。皇太后平日总称赞你的孝顺,嫔妃也无人不佩服你的明贤。我从此不忍再读诗经中的《关雎篇》,因为我的朱琴,已经断弦。
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又发布谕旨,给皇后加谥号,叫“孝贤”,这是所有皇后谥号中最好的一个,所以后人都称富察氏为孝贤皇后。
四
乾隆对孝贤皇后的葬礼非常重视,要求每一个细节都要完美无缺。但是,大臣们不了解皇帝的心思,这个葬礼办得和皇帝的要求有了差距。
葬礼上需要宣读册文,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悼词。这事归翰林院,翰林院起草好悼词之后,乾隆拿过来一看,发现草稿中有一处满文的译文翻错了,把汉语中的“皇妣”,也就是皇母,不小心译成了“先太后”,也就是祖母。这类小错误在当时的文件翻译当中是很常见的,谁也没想到,乾隆因此勃然大怒,命令把管理翰林院的阿克敦斩监候,秋后处决。其他经管过此事的处级以上的臣僚,一律革职,全赶回老家去了。这样的处理,把满朝文武都惊呆了。
就在大臣们还没明白过味儿的时候,紧接着又发生了两件事。按历代规矩,皇后的葬礼上需要使用黄金打造的金册。金册做完了,乾隆想亲自看看做得怎么样,一看,乾隆说造得不够精致,“甚属粗陋”,配不上皇后的尊贵。制造金册这个事,归工部管,乾隆雷霆大怒,工部的所有司级以上的大臣,全部问罪。过了两天,乾隆又发现祭礼用的桌子擦得不够干净,这个事归光禄寺管,光禄寺主要大臣一律降职。总之,因为葬礼,乾隆处理了很多人。
事情到此还没有完结。满族旧习,遇到皇帝皇后的丧事,一百天之内,大臣们不能剃发,不过,这只是一种不成文的风俗,在国家法典《大清会典》中并没有记载。所以富察皇后去世后,许多人也正常剃了头发。不料乾隆上朝后发现了,看到好几个臣子脑门儿剃得精光跪在自己面前。乾隆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皇后的一种不尊重。一品大员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以及湖广总督塞楞额因为此事被乾隆赐令自尽,湖南巡抚、湖北巡抚两人也因此革职。谁也没想到,堂堂大清王朝的一品大员就因为几根头发,掉了脑袋!
一时间,大清帝国上到皇子下到臣民,个个惶恐不已:皇帝到底咋了?其实,引发乾隆这一系列反常举动的原因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皇后死了,老子心痛到不能呼吸,你们居然敢一个个照吃、照睡、照剃头,跟没事人一样?简直岂有此理!
从此之后,乾隆的人生也开启了悲伤模式。他命令长春宫中一切陈设保持原样,每年皇后的忌辰,他都要来这里长坐凭吊。这个做法一直持续了40多年,直到他退位为太上皇。
除此外,他还要求将皇后去世时乘坐的青雀舫运进北京城以做纪念,中间甚至一度不惜拆掉城门。皇后走了,乾隆就像一个溺水无助的人,只想拼命捉住一切和她生前有关的事物。到86岁时,他还曾颤颤巍巍来到皇后的陵前,深情赋诗:
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
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
我在你的墓地长久徘徊,当年种下的松树已经参天入云,前尘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我们阴阳相隔竟已有48年之久。诗后面还备注了这样一句: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你看,半个世纪都过去了,对不能和孝贤皇后相伴终老的遗憾,乾隆依然无法释怀。三年后,89岁的乾隆寿终正寝,终于达成了和孝贤皇后地下重聚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