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被现代人误解最深的一个节日

作者: 地理君

又是一年端午,大家挂艾草、系彩绳,吃粽子、赛龙舟,纪念诗人屈原。其实端午节是被现代人误解最深的一个节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几个关于端午的冷知识吧!

端午“代言人”,不止屈原

历史文献中,在端午节纪念过的人有很多。割股啖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忠贞贤能却遭弃迫死的伍子胥、卧薪尝胆的勾践、沿江寻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勤政爱民而政绩卓著的苍梧太守陈临、爱国爱民而投江以殉国难的屈原等,传说中他们都死于此日或别离于此日。

天宝年间,因欣赏屈原忠君爱国的美德,唐玄宗下令将屈原等忠臣增入祀典,此后“春秋二时,择日致祭”。有了官方认证,“端午纪念屈原”这件事在盛唐时初步得到全民认可。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端午,宋神宗下旨封屈原为“清烈公”。此次端午敕封,相当于官方宣布了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的直接联系。从此,屈原正式成为端午节“代言人”。

端午也叫“端五”

“端”者,初也,“午”与“五”为同音通假字。

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纪年体制取代干支纪年体制,以五月五日的“重五”取代原来的“重午”,但仍保持着端午之名。

《说文解字》云: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午,牾也,五月阴气牾逆阳,冒地而出也。由此释义,有学者推测:“端五”或“端午”,有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的蕴义,可能是先秦就已有了的夏至节别名。五为阳数,“端午”或因此而又称为“端阳”。

端午习俗源于“不祥”

汉代,人们特别畏惧过端午,认为这是一年里最凶险的日子。

据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将仲夏五月视为阴阳相争、死生分判的恶月,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作、“感阴气成者死”的凶日,更是恶上加恶。加之此时天气转热,蚊虫滋生,传染病容易发生,为“五毒尽出”之时。所以古人在五月五日当天恐怕物生不茂、人命不长,会举行各种祭祀和祈禳活动,佩戴驱邪饰品等,因而衍生出了如今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划龙舟,不是为了找屈原

在水网密布的南方地区,“龙舟竞渡”无疑是端午节俗中的主角。如今的江浙、荆楚、粤闽地区,都是赛龙舟的“重地”。不过,为何竞渡?当然不是为纪念屈原,竞渡的历史远比纪念屈原的历史久远。

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一样,古代竞渡是为了祭神送瘟、禳灾辟邪,在争猎酬神的目标下战斗意味更浓。现代的划龙舟活动,已经逐渐演化为一项地方乡邻团结尚勇的民俗运动。

雄黄酒,喝不得

端午时节,民间还流行着一项重要活动:用雄黄蘸酒,在孩子的额头涂“王”字,或者干脆用雄黄涂洒在额头和鼻耳附近,据说可以驱毒防瘟。甚至有些地区还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饮雄黄酒不一定毒倒蛇虫,大概率先毒倒自己。作为一味中药,雄黄一般不能内服只能外用。

雄黄的化学成分为硫化砷,砷是一种剧毒元素,在中国又称砒,大名鼎鼎的砒霜就是砷的氧化物。雄黄含砷达70.1%,雄黄在高温下被空气氧化就会变成砒霜。

五彩线,不是儿童专属

为了祈福、辟邪和驱五毒,人们用象征五行的青、白、红、黑、黄五色彩线编织绳索,绑在手臂上,也称作“续命缕”“五色丝”“长寿线”“辟兵缯”“朱索”。

这一习俗在汉代的《风俗演义》、宋代类书《太平御览》、笔记《东京梦华录》中都有记载。长命缕不仅给儿童佩戴,男女老幼也都适用,甚至连皇帝也将长命缕赏赐给大臣。在唐朝,它还一度是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的信物。

端午节送小孩子五毒肚兜,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一个红肚兜上用彩色丝线绣五毒组合:蛇、蝎子、癞蛤蟆、壁虎、蜈蚣。有时也会换成蜘蛛、老虎等。希望在众多毒虫之中,选取最厉害的五种,用来吓退驱散其他毒虫,这就是“以毒攻毒”之法。

你吃的粽叶,大概率是去年的

粽子的起源说法有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我们的祖先在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就是早期粽子的雏形。

晋代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食品了。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撰写的《风土记》中提到端午吃粽子习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糉(粽)。”

在古人看来,粽子具有特殊含义。它以谷物制成,代表“阳”,而包裹它的“菰叶”为“阴”,阴阳结合,可保平安,有驱邪避鬼、禳灾止瘟的寓意。

到了现代,中国从南到北,人们包粽子所用的粽叶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箬叶、苇叶、芭蕉叶和荷叶。但是在端午时节,除芭蕉叶外,其他的叶子都没长成。所以你吃到的粽子,用的大多是去年的粽叶!

端午可以“安康”,也可以“快乐”

汉代以前的端午节俗,主要为祈禳、卫生活动。即如采艾叶悬挂门上,是为了禳除毒气;“蓄兰为沐浴”虽然可以洁身袭香,但主要是为了祛疫避瘟、防疾治病;以五色丝缠绕手臂,为的是辟兵及鬼、令人平安健康等。

端午节俗历经汉代至唐代演变定型之后的主题,则是纪念屈原,颂扬中国的诗魂、国魂,缅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祈求安康吉祥。

宋代《端阳采撷》诗云: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诗中描写了端午节这天龙舟争渡、吃粽烧艾、男女老少其乐融融的场景。设立端午节的初衷是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迎接欢乐喜庆的新季节,因此说“端午快乐”没错,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也没错。

传统的农耕社会在每年的一定时间点设置“节”, 提示气候转变,人的生活、生产行为也应随之调节、变化。

自然节令日是阴阳变动的关键日,也是古人精神紧张的时日。因此,“躲”过端午,是当时祖先们的节日心态。

如今中国端午节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在这一天拜神祈福,欢庆娱乐,表达关爱,端午节俗的文化内蕴精神与全人类的理想追求相通合。

上一篇: 刺史的胡笳
下一篇: 没有墓碑的爱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