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当“榜一大哥”刷掉50万,能要回来吗?
作者: 赵丽 林铭溱老人为当“榜一大哥”,刷光积蓄网贷打赏
“老师,您是现代‘包青天’,您的恩情我无以回报。”每天一大早,王婷母亲就打开直播间准时观看直播。
让王婷母亲“无法割舍”的这位主播直播内容以解决家庭、婚姻、亲子关系纠纷为主。记者进入该直播间,看到一位女子正和主播连线哭诉着自己的悲惨经历,在主播的点拨下,女子的问题迎刃而解,她对老师感激涕零,为了回报老师的恩情,当即表示愿意将自家的和田玉低价出售给直播间的观众。随着主播的“三二一,上链接”,直播间里的商品被一抢而空。在接连几天的直播里,都有类似做保健品、学习机、护肤品等生意的人连线“报恩”。
点开排在粉丝榜前面的用户主页可以发现,其中大多为女性老年人。
“去年我回家的时候,突然发现家里多了学习机、点读笔等老人根本用不上的物品。”王婷察觉不对劲,于是劝说母亲退货,却遭到了强烈反对。“她坚信那位老师是个大善人,不断跟我说对方卖东西是为了帮助别人,我才意识到她陷得有多深”。
更令王婷震惊的还在后面——一向连一两毛钱都要省的母亲,每月居然花两万元在老师的直播间购买商品。王婷不断地告诉母亲,直播连线都是套路,母亲却斩钉截铁地表示“直播间里的那位大好人不可能欺骗大家”。
上海的张剑更郁闷,因为他父亲的养老钱完全“打了水漂”。张剑父亲大多数时间都在观看同一位女主播的直播,并疯狂打赏。一年时间,父亲刷光了自己50万元的养老金。“以前父亲对这样的刷礼物之类的操作并不熟悉,他告诉我,是主播教会他怎么充值、怎么刷礼物。我父亲对这位主播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张剑说。
像这样沉迷直播和打赏主播的老人不在少数,为了维权,家属们建立起了一个“受害家属群组”。群里不仅有老人花光存款疯狂网购、打赏,还有老人为此借了网贷。
来自江苏的张燕就是群内的一员,她64岁的父亲退休后在老家独居,现在成为某同城女主播直播间里的“榜一大哥”,等级高达48级,按该平台的消费等级对应表,需要消费26万元才能达到。“我爸的退休金也就3000多元,他根本没有那么多钱打赏。”张燕私下里查看了父亲的手机,才发现他在多个网贷平台借了贷款,最多的一个平台借了3万元,都没还清。
直播给足情绪价值,老人痴迷像“着了魔”
即使将直播间套路的证据摆在老人眼前,可他们还是不相信,心甘情愿地掏空大半辈子的积蓄在直播间打赏、网购,这是为什么?
“主播会打感情牌,说什么老人就信什么。”张剑说,“在直播间里,我爸刷礼物就会得到回应。主播一步步教他,他每刷一次礼物,主播就会跟他‘说情话’,跳‘擦边舞’。”
张剑发现,该主播私下里也与自己父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位主播非常谨慎,教我爸删除了不利于她的聊天记录和通话记录,而我爸一一照做,就像‘着了魔’一样。”
王婷母亲对于主播的痴迷程度也像是“着了魔”。“她每天看直播比上课还要认真,准时拿着手机,又是哭又是笑,情绪完全被主播掌控了。”母亲还积极地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起了这位“正能量主播”,不断和大家讲述着这位主播的“善举”。
为了维权,王婷曾建立起了名为“抵制网络行骗”的群组,她发现,在直播间的受骗老人中,大多都被主播用感情牌套牢。
“有主播自称是心理学老师,甚至自称‘希望导师’,套路都差不多,先是声称宣传正能量,帮助连线的人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连线的人为了答谢老师,表示愿意在老师的直播间低价出售商品,从而诱导老人们抢购。”
梁州是社交平台上一位知识型博主,她曾在一家MCN(多频道网络)机构任职。在她看来,最吸引老年粉丝的还是主播提供的情感价值,只是这种价值往往需要金钱供养。她曾登录过一个老年人集体连麦聊天的直播间,发现聊天内容其实很寻常:“今天喝的什么茶”“路好走不好走”“下雨了,千万别出门,鞋子会沾上泥”……
“这些话,很多老年人在家里肯定听不到子女说。”梁州说,但他们需要这样的陪伴,不少家庭忽视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一旦封号新号开播,寻求维权困难重重
在意识到母亲花光积蓄购入了大量次品后,王婷决心维权。她帮母亲退掉了小部分和田玉,而更多大数额的东西已无法退货。
“我尝试过举报这个直播间,但没多少效果。”王婷发现,母亲所崇拜的主播有多个账号,每次开播的账号并不固定,“而且他们之间还有‘暗号’,即使主播一个号被封马上又会在新号上开播,老人们总能通过暗号第一时间进入直播间。”
更让王婷感到寒心的是,自己在维权方面的努力越多,母亲对自己的误解就越深。“她觉得我是在阻碍她和主播做好事,我成了‘恶人’。”
张剑父亲沉迷直播的问题同样无解。由于涉及金额较大,张剑选择寻求法律途径维权。“但现有证据较少,我父亲已经在主播的引导下删掉了大部分的内容。”而相关平台并没有对于老年人刷礼物的明文规定,“律师告诉我,胜诉的概率不大”。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实施打赏行为。但在三种情况下,用户打赏主播的钱可以追回:一是未成年人、成年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打赏主播;二是用公款打赏主播,赏金属于违法犯罪所得应予追缴;三是如果成年人有配偶,配偶一方可以主张自己对巨额打赏完全不知情,该行为侵犯了夫妻双方对共有财产的处分权,向法院起诉撤销赠与。”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说。
除此之外,实践中,公序良俗是对法律行为效力的有效规制。若民事主体的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则究其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也是无效的。老人及家属如果能证明在直播打赏中存在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则会导致打赏行为无效,平台也应当协助退回打赏款项。
“在大多数相关案件中,用户作为原告均主张其与主播之间构成赠与合同关系。如果因为主播采用一些欺诈等方式来诱导打赏,可以要求撤销合同,但是欺诈的认定比较困难。”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说,首先要确定确实有欺诈行为存在,如果仅仅是常用的直播话术则不能归为欺诈。虚构事实、歪曲事实,然后去诱导打赏则可能构成欺诈。比如,有些主播编造说自己患病或遭遇家庭重大变故,生活非常困难,希望大家打赏,助其渡过难关。但他所述与实际不符,这就属于虚构事实,通过欺诈的方式诱使粉丝去打赏,这种打赏就是基于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的合同。
摘编自《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