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期:科学训练,远离并发症

作者: 郭静

骨折,意味着骨头结构的部分或完全断裂,它不仅仅是骨头的损伤,更是一场涉及周围软组织、肌肉甚至整个身体机能的挑战。临床上,判断骨折是否痊愈,除了观察骨折断端是否愈合,更关键的是评估邻近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力量。长期静卧,看似给予了骨头充足的修复时间,实则可能埋下隐患。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功能退化,甚至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关节挛缩等严重并发症,都可能因缺乏适当的康复训练而悄然降临。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骨折,尤其是股骨和胫骨骨折后,下肢静脉血栓如同一位不速之客,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患者的健康。肢体肿胀、发红,患侧明显增粗,这些都是血栓形成的警示信号。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流至肺部,肺栓塞的阴影便可能笼罩而来,轻则憋气、胸闷,重则危及生命。

面对这一隐患,踝泵练习成为有力武器。这一简单而有效的动作,通过踝关节的屈伸与绕环,促进了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仿佛为生命之河注入了活力。患者只需仰卧或坐于床上,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趾朝向自己,保持十秒,再缓缓压下,直至极限,同样保持十秒。每日3组,每组100次,绕环亦然。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利器。

预防坠积性肺炎

对于老年人、身体虚弱或有基础慢性病的患者而言,骨折术后坠积性肺炎的威胁不容忽视。预防之道,在于尽早下床活动,积极参与肺康复训练。

呼吸肌训练,通过施加压力于胸部,锻炼呼吸肌的力量;胸廓扩展训练,则通过加强胸廓活动,牵张上胸肌、胸大肌,矫正体态;咳痰训练,教会患者如何有效咳嗽、咳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心肺耐力锻炼,则是通过呼吸肌抗阻训练,提升心肺功能。这些训练,每周5次,每次10~15分钟,看似简单,实则对预防坠积性肺炎至关重要。

预防关节挛缩

关节挛缩,这一并发症虽小,却足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上肢挛缩,吃饭、穿衣、写字变得困难;下肢挛缩,走路、上楼梯、下蹲都变得力不从心。

预防关节挛缩,从日常休养做起。保持关节处于功能位,用毛巾、枕头等辅助固定。骨折术后,尽早开始被动运动,从无痛关节开始,逐步扩大范围,至轻微疼痛时停止。牵引治疗,通过器械的牵引力,对挛缩纤维组织进行塑性拉伸,轻中度挛缩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重度者可适当延长。牵引前对肌腱、关节囊进行加温处理,更能提高疗效。

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是一场持久战。它既需要患者的耐心与毅力,也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训练幅度、强度应循序渐进,次数逐渐增加。同时,饮食调理、心情调节也不容忽视。均衡的营养为骨骼和肌肉提供了修复的原料,愉悦的心情则是康复的催化剂。

总之,骨折康复期,科学训练是关键。通过踝泵练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肺康复训练预防坠积性肺炎,通过细致入微的关节护理预防关节挛缩。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让我们携手并进,用科学的方法,守护健康,远离并发症的困扰。让每一位骨折患者,都能早日恢复自理能力,重拾生活的色彩与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