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原体肺炎来势汹汹,该如何用药
作者: 王燕1.什么是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为临床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多发于5岁及以上儿童,5岁以下儿童也有发病风险,近年逐渐趋于低龄化。临床显示,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特点主要包括——
(1)传播快:可经由飞沫与接触在学校或亲友间快速传播。
(2)潜伏期长:通常具有1~3周的潜伏期,进而扩大了传播范围。
(3)传染期久:从潜伏期内到症状缓解期均存在传染性。
(4)流行季节: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2.患者症状表现有哪些?
(1)主要症状:咳嗽、发热乏力、呼吸急促、咳痰等。其中,患儿多为刺激性、阵发性干咳,部分患儿伴有少量白色黏痰,后续咳嗽逐渐加重,多在夜晚咳嗽且伴有黏痰,急性病程约为2~3周。
(2)病情各异:多数患儿精神状况相对较好,部分婴幼儿症状较为严重,伴有喘息或呼吸困难症状,年纪较大的患儿可能肺部湿啰音出现时间较晚,甚至有引起肺部实变的可能性。
(3)重症病例:可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等症状,部分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会出现呼吸窘迫症状,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3.诊断方式常见哪几种?
(1)支原体培养:对于病情的早期诊断效果并不显著,其快速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因此其诊断价值有限。
(2)血清学检查:①IgM抗体。作为近期感染的检测指标,IgM抗体在感染初期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仅凭IgM快速筛查阴性结果无法完全排除支原体感染。同时,儿童感染恢复期的阳性结果也并不能直接提示患儿仍存在感染;②IgA抗体。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中,IgA抗体上升迅速,主要由IgM转换而来,其水平变化与IgM基本一致。然而,在儿童中的检出率相对较低;③IgG抗体。作为既往感染的指标之一,IgG抗体通常在感染后14日出现。但单独检测IgG的效果有限,需与其他检测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准确性;④近期感染标准。单次支原体抗体滴度≥1∶160,或恢复期相比急性期支原体抗体滴度水平4倍以上增多或降低,是判断近期感染的标准,但此检测方法在门诊诊断中存在一定局限性。
(3)支原体抗体检测与核酸检测:①支原体抗体检测。通过采集患儿呼吸道拭子或吸取物直接检测支原体,具有相对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操作简单便捷。然而,该检测方法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如未提取感染细胞或存在其他病原交叉抗体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偏差;②支原体核酸检测。具有高特异性和快速检测的优势,能够及时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治依据。其中,DNA与RNA检测均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
(4)影像学检查:①胸部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患儿肺部感染的位置、范围与严重程度,并明确是否伴有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并发症;②胸片与胸部CT。胸片是胸腔内所有器官重叠的影像,存在相互遮挡的问题;而胸部CT则通过扫描并重建技术,将人体切片上的信息全部呈现在胶片上,获取的信息更为精准。
4.临床治疗药物有哪些?
(1)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作为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的首选药物,能够对病原体的生长形成抑制作用,同时缓解患儿的不适症状。阿奇霉素多采取颗粒、干混悬剂的形式给患儿服用,如阿奇霉素颗粒与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实际应用剂量与疗程需要结合患儿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由医生给予调整指导。
(2)罗红霉素:罗红霉素颗粒、罗红霉素干混悬剂均为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常用药物,以上药物能够与病原体核糖体进行结合,进而对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进行抑制,以发挥抗菌作用。罗红霉素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为每公斤体重5~10mg,每日2次,疗程在10天左右。
(3)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颗粒、依托红霉素颗粒等红霉素制剂均为广谱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能够对病原体的生长与繁殖形成有效抑制作用。红霉素每公斤体重30~45mg,分两次服用,疗程为10天左右。
(4)盐酸氨溴索: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盐酸氨溴索颗粒等均为支原体肺炎常用祛痰药物,可减轻患儿的咳嗽、咳痰症状,能够抑制黏液腺分泌,加快痰液排出,同时可促进患儿呼吸功能改善,有助于减少呼吸困难症状。
(5)对乙酰氨基酚:对于小儿支原体肺炎引起的发热症状首选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热治疗,该药能够对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进而达到退热、减轻疼痛的目标,对于患儿来说,通常需给予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制剂服用。
(6)新型四环素类:对于重症耐药支原体患儿可考虑应用新型四环素类药物治疗,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需注意,以上药物仅适用于8岁以上患儿服用,8岁以下儿童服用可能会引起牙齿发黄、牙釉质发育不良等情况,对于8岁以下儿童在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要在相关指南推荐剂量与疗程范围内谨慎使用。多西环素推荐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mg,每12小时1次采取口服或静滴方法。米诺环素每公斤体重为4mg,控制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00mg,每间隔12小时口服一次,疗程为10天左右。
(7)混合感染治疗:如果高度怀疑支气管肺炎合并细菌感染,且耐药可能性较低,则可采取第2代、3代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对于混合腺病毒感染患儿,可采取IVIG治疗,并结合患儿免疫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给予西多福韦治疗;对于合并流感的患儿可给予抗流感药物;对于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的患儿,可能存在合并曲霉或念珠菌感染,需注意实施抗真菌治疗措施。
(8)糖皮质激素:对于重症与危重症患儿,可采用甲泼尼龙治疗,需要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肺实变范围与密度、CRP水平、既往治疗经验等对剂量进行调整;对于部分病情严重的患儿需适当加大剂量。如果在应用24小时后患儿体温下降达到预期,则提示用药有效,如果患儿体温未明显下降,则需考虑是否存在用药剂量不足或患儿合并混合感染问题,必要时与其他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在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好转后需逐渐减停药物,控制总疗程在14天以内,在甲泼尼龙减量期间可能出现体温反复的情况,可能与减量过快有关,需要及时调整。
5.用药注意事项有哪些?
(1)预防用药不良反应:服用药物过程中,患儿常出现胃肠不适症状,尤其在空腹状态下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相对更高。为了减轻胃肠不适症状,可在患儿服药时与食物同服,并注意阅读药物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合理用药。
(2)避免盲目使用“网红药方”:网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三件套为阿奇霉素、布洛芬、愈酚甲麻那敏,但许多患儿可能叠加流感病毒感染,因此需要及时对患儿实施病原体检测,在医生指导下结合患儿实际身体状况给予安全用药方案。
(3)避免自行“混搭”用药:部分家长为了及时取得治疗效果,盲目对孩子“下猛药”,让患儿服用多种药物,而混搭用药无形增加了用药风险,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4)注意饮食:患儿需要多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蒸蛋、面条与米粥等,同时避免摄入刺激、辛辣、生冷食物。
(5)坚持科学用药原则:即选择正确的药物、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按照医嘱给予患儿足量、足疗程的用药,不得随意更改用药方案,以减少对治疗效果的干扰。
(6)定期复查:为了确保用药效果,家长需定期带儿童做好复查,以便及时了解治疗效果与患儿身体恢复情况,有利于医生结合检查结果对患儿的用药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