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乙肝,从了解“两对半”开始

作者: 谢芳

乙肝症状不仅限于肝部

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它的基因组是双链、环形、不完全闭合的DNA,最外层是病毒的外膜或称衣膜,核蛋白即核心抗原。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3种: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其中,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母亲在生孩子时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孩子。血液传播包括输注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以及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有创操作等。性接触传播也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夫妻间或性伴侣间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全身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区疼痛、上腹部不适等。肝部症状则表现为肝大、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发热等症状。乙肝还可能慢性化,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两对半”可揭秘乙肝的真相

“乙肝两对半”是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由于乙肝核心抗原在血清中不易检出,且检验方法复杂,所以一般实验室常只检测剩下的两对抗原抗体和一个单独的乙肝核心抗体,俗称“乙肝两对半”。临床上常用乙肝五项的不同组合来判断乙肝感染的现状和转归,实际上HBV的免疫学标志物一共3对,分别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原(HBcAg)以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位于乙肝病毒的表面,所以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最先出现,在急性肝炎潜伏期即可出现阳性,是乙肝早期诊断和普查的指标。

乙肝表面抗体(HBsAb):机体针对乙肝表面抗原产生的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所以在机体感染或接种乙肝疫苗后会出现。

乙肝e抗原(HBeAg):HBV内衣壳蛋白的分泌型,是一种可溶性抗原,主要存在于乙肝患者的外周血中,为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强的标志,一般出现的比HBsAg稍晚。

乙肝e抗体(HBeAb):机体针对乙肝e抗原产生的抗体,一般出现于HBeAg阴转后,阳性表示患者处于急性肝炎恢复期,病毒复制水平低,传染性下降,病变趋于静止。

乙肝核心抗原(HBcAg):HBV内衣壳蛋白的结构型,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所以血液中含量甚微,不易检出。

乙肝核心抗体(HBcAb):提醒HBcAg的存在和曾经存在,正在感染或者曾经感染,因为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可因患者体内的水平不同,或在不同实验室检测水平、仪器和试剂之间的误差,有时可呈阴性),可持续数年。

“两对半”10种结果的解读

通过“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结果,我们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以下是“乙肝两对半”的几种常见结果及其解读——

1.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注射乙肝疫苗后,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已康复,具有免疫力。

2.全阴性:如果检测结果5项指标均为阴性,提示我们未感染乙肝病毒,但也未产生保护性抗体。此时,我们建议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以提高免疫力,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

3.大三阳:指HBsAg、HBeAg、HBcAb阳性。这3项指标阳性往往提示体内病毒复制比较活跃,但是否引起了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还要看肝功能检测情况。

4.小三阳:指HBsAg、HBeAb和HBcAb阳性。这种结果说明乙肝病毒复制相对不活跃,传染性较弱。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定期复查,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5.大二阳:指HBsAg和HBeAg阳性,相比乙肝大三阳只是少了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肝脏损坏严重、症状明显是大二阳共同的特点。大二阳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迅速恶化。

6.小二阳:指HBsAg和HBcAb阳性,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明确指出:肝功能正常,病毒量阴性,乙肝五项为一五阳性,就称之为隐匿性肝炎。

7.恢三阳:指HBsAb、HBeAb和HBcAb阳性。说明是乙肝的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8.恢二阳:指HBsAb和HBcAb阳性。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基本清除,身体在康复。但也有个别患者仍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阳性,考虑病毒是否有变异存在,仍要继续治疗。所以“二、五阳”的人绝大多数是已经产生免疫的健康人,如不放心,可进一步检查HBVDNA定量和其他检查项目已明确。

9.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其临床意义为既往感染,但还未能检测到HBsAb;既往过后恢复期;多急性窗口期。

10.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表明患者为既往感染,处于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基本无传染性(少数仍有传染性)。

预防乙肝6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能防感染及肝癌。对于适龄儿童而言,接种乙肝疫苗是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它能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健康的天空。同时,医务人员作为与病患直接接触的高风险群体,接种乙肝疫苗更是对自身和患者负责的表现。此外,那些经常接触或暴露于血液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如实验室科研人员、急救人员等,同样属于乙肝疫苗接种的重点对象。

2.谨慎输血,守护血液安全:在医疗救治过程中,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有时成为挽救生命的必要手段。然而,不安全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却可能成为乙肝病毒传播的温床。当我们确实需要输血或使用时,务必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确保所提供的血液和血制品经过严格筛查,安全无忧。

3.消毒彻底,远离传播媒介:在现代生活中,穿耳洞、牙科治疗等已成为许多人追求时尚或改善生活质量的选择。然而,这些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如牙钻、剃须刀等,如果消毒不彻底就可能成为乙肝病毒传播的媒介。在选择这类服务时,我们应优先选择信誉良好、卫生条件达标的机构,确保所使用的工具经过严格消毒,从而有效避免乙肝病毒的传播。

4.个人用品分开,守护私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牙刷、剃须刀等卫生用品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然而,这些用品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接触到血液,如果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就有可能被感染。我们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他人共用这些容易被血液污染的卫生用品,确保自己的健康不受威胁。

5.拒绝毒品,守护生命净土:毒品不仅摧毁人的意志,更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高危因素。共用针具是毒品使用者中常见的现象,而这一过程极易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必须坚决拒绝毒品,远离这个毁灭性的深渊。

6.健康生活,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习惯不仅能增强身体免疫力,还能有效降低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我们应该注重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远离烟酒等不良嗜好,保持愉悦的心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