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3点,学会正确使用抗生素

作者: 李玲玲

4种情况需要用抗生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抗生素是用来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的药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1.明确细菌感染。当你遭遇如发热、咳嗽、喉咙痛或尿路感染等身体不适,并且这些症状并非普通感冒或病毒性疾病所能解释时,及时就医变得至关重要。通过专业的医疗检查,如血液检测、咽拭子培养或尿液分析等,医生能够科学判断这些症状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一旦确诊,遵循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便是对抗细菌感染、加速康复的必要步骤。

2.预防特定感染。手术前预防:在面临如胃肠道手术、泌尿生殖系统手术或涉及高度污染风险的手术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成为降低术后感染风险的重要策略。术前按医嘱服用或注射抗生素能有效构建一道保护屏障,减少手术过程中细菌侵入的机会。

接触高危人群后的预防:若你与患有如脑膜炎、百日咳等传染性细菌疾病的患者有过密切接触,为预防潜在感染,医生可能会建议你采取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措施,这有助于在病原体尚未在体内扎根前,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

3.治疗慢性疾病并发感染。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而言,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他们更容易遭受细菌感染的侵袭。在此类情况下,及时使用抗生素不仅是为了控制当前的感染症状,更是为了防止感染进一步恶化,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从而保护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

4.治疗特定细菌性疾病。某些细菌性疾病,如梅毒、结核病,其治疗需高度依赖于特定种类的抗生素。这类疾病往往需要通过精密的实验室检测和专业的医疗诊断来确诊,随后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开具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正确选用抗生素,对于治愈这些疾病、防止耐药性的产生至关重要。

3种情况不宜使用抗生素

下面3种情况,一定不能使用抗生素。

1.病毒感染。在面对如感冒、流感这类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时,抗生素的应用显得尤为棘手且不适宜。这是因为抗生素主要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对于病毒则束手无策。错误地将抗生素用于治疗病毒感染,不仅无法有效缓解患者的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反而可能破坏人体内原本平衡的微生物环境,即所谓的菌群失衡。这种失衡可能导致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进而增加肠道感染、阴道炎等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此外,滥用抗生素还可能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未来真正需要抗生素时,药物效果大打折扣,治疗难度加大。

2.无菌性炎症。关节炎、风湿病等一系列无菌性炎症疾病,其发病机理与细菌感染截然不同,主要源于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或组织损伤。因此,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抗生素不仅无法发挥治疗作用,反而可能因为其不必要的药物成分引发一系列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过敏反应,如皮肤红疹、瘙痒难耐;肠道功能紊乱,如腹泻、便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不当使用抗生素还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对身体健康造成长远损害。

3.过敏。对于特定抗生素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而言,使用该类药物无疑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过敏反应的表现形式多样,从轻微的皮肤症状,如红斑、丘疹、瘙痒,到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如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都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使用任何抗生素之前,务必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包括以往对哪些药物产生过不良反应,这是确保用药安全、避免悲剧发生的关键步骤。同时,医生也应根据患者的过敏情况谨慎选择药物,必要时进行皮试,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使用抗生素6注意

当我们确定需要使用抗生素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正确使用的问题了。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1.遵照医嘱使用。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主动寻求专业医生的意见直接关系到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病原体的种类、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过往病史等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后开具出最适合的抗生素处方。患者应当认真听取医生的讲解,详细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用药频率以及整个治疗周期的持续时间,并严格遵照执行。切记,不可自行前往药店随意购买抗生素使用,更不能随意更改医生开具的处方剂量或用药方式。不当的用药行为不仅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还可能引发药物副作用,甚至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给后续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和风险。

2.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的疗效与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性息息相关,这是确保药物能够精准打击细菌、彻底消除感染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患者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即便在症状有所减轻、看似好转的情况下,也绝不能擅自调整剂量或提前中断治疗,因为这样做不仅可能导致病情死灰复燃,还可能促使细菌在生存压力下产生抗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变得力不从心,大大增加后续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

3.注意服药时间。不同抗生素的服药时间有所不同,有的需要在餐前服用以促进吸收,而有的则因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建议在饭后服用。因此,在服药前务必向医生咨询清楚,确保在正确的时间服用药物。此外,还需注意避免将抗生素与含钙、铁质高的食物一同服用,因为这类食物可能影响抗生素的吸收,降低药效。

4.避免混用多种药物。除非医生有特别指示,否则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因为不同抗生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效减弱,甚至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不要随意添加或更换药物。

5.不要使用过期或存放不当的抗生素。过期的抗生素不仅可能失效,还可能因药物成分的变化而产生有害物质,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同时,抗生素的保存条件也至关重要,如受潮、过热等都可能导致药物效力下降。因此,在使用抗生素前,务必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保存情况,确保使用的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6.注意观察不良反应。抗生素虽然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效果显著,但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且持续不见好转,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咨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抗生素是一种极为强大的工具,但它不是无脑使用的神器。科学地使用它们,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之对抗细菌感染,同时减少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这篇指南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