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子宫内膜
作者: 师萍萍1.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异位的子宫内膜可以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如膀胱、肾、输尿管、肺、胸膜。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脏器和腹膜,以卵巢、宫骶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及其他脏腹膜、直肠阴道隔等部位。
2.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1)经血逆流。正常情况下,女性在月经期间子宫内膜会脱落,然后这些脱落的子宫内膜会随着经血排出体外,当因为经血逆流导致脱落的子宫内膜进入到别的地方,就可能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引起经血逆流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和经期的一些剧烈运动。以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来说,可能存在阴道闭锁、宫颈狭窄或子宫过度后屈等情况,导致经血不能顺利流出,从而引起经血逆流到盆腔中。除此之外,如果在经期的时候,长时间重体力劳动、跳跃、跑步等都会增加腹压,引起经血逆流。(2)体腔上皮化生。人体的体腔上皮在受到某些刺激后,转化成类似子宫内膜的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化生后的组织在女性激素的周期性调节下,会像子宫内膜一样发生增生、出血等变化。(3)遗传因素。通常情况下,如果家族中某成员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那么该家族其他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4)免疫因素。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和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如果女性的免疫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人体的自动监视和清除机制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清除能力大大下降,这些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会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存活和生长。
3.子宫内膜异位症会有哪些表现?
(1)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后往往会引发继发性的痛经,也就是在没有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前,患者是没有痛经症状的,是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后才出现的痛经症状,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痛经的症状会慢慢加重。一般来说,疼痛会在月经开始的前1~2天出现,后面会慢慢减轻,疼痛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患者的腰骶部和下腹部,一些人的疼痛还会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疼痛主要以刺痛、胀痛、坠痛或绞痛为主。除了痛经,一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在性交的时候,会出现性交痛,部分患者难以忍受这种疼痛,这可能导致他们对性生活感到恐惧和抵触。慢性盆腔痛则是指盆腔内非周期性的、持续时间较长(超过6个月)的疼痛,这通常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刺激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导致盆腔粘连和炎症反应,进而引发慢性盆腔痛。
(2)不孕。大约会有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不孕不育的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不孕不育的机制相对较为复杂,一方面,疾病的影响可能导致盆腔粘连,进而引起输卵管堵塞和扭曲。在这样的情况下,受精卵难以顺利进入子宫,从而可能引发不孕。另一方面,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会促进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导致卵巢功能受到影响,女性排卵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受精卵难以在子宫内着床。除了自然受孕,一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即便采取了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也相对较低。
(3)月经异常。对于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来说,在月经期间,由于该病症干扰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她们可能会经历月经流量的显著增加,患者的经期时间也会延长。少部分患者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调节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衡,引起月经周期发生改变。
4.怎么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非常常见,对患者的影响相对较大,所以做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是很重要的。目前,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包括B超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其中,B超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通过B超检查可以很清晰地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等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了解囊肿和周围组织的关系,确定是不是有粘连的情况,且B超检查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具有非常高的分辨力,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地将盆腔内异位内膜组织的分布、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显示出来。尤其是一些深部浸润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子宫骶骨韧带、直肠阴道隔等部位的病变深度和范围,然后判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不是侵犯到周围的器官,帮助医生更好地确定病变程度,从而合理地制定手术方案。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出盆腔内的肿块、结节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检查的敏感度比不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一些软组织病变的细节显示不出来。不过,通过CT检查可以同时发现是否有其他盆腔病变。
5.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有哪些?
(1)药物治疗。常见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性激素类药物、其他药物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主要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痛经和慢性盆腔痛,通过这类药物治疗可以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和炎症。常见的性激素类药物包括口服短效避孕药、孕激素类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其中口服短效避孕药主要适用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使用短效避孕药后,可以抑制排卵,减少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帮助患者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量。孕激素类药物主要适用于暂无生育要求的患者,患者服用药物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减少雌激素的分泌,帮助缓解疼痛和减少月经量。不过,这类药物不能长时间使用,否则会引起体重增加、水肿、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副作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主要适用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患者在服药后,药物可以和垂体的GnRH受体结合,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从而降低患者的卵巢激素水平,缓解痛经症状。其他药物包括孕三烯酮、达那唑等,其中孕三烯酮可以抑制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抑制排卵,帮助改善病症;达那唑则可以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让子宫内膜萎缩,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没有效果的患者,常见的包括保守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其中保守性手术也称病灶切除术,可以切除或破坏盆腔内的异位内膜病灶,分离粘连,恢复盆腔的正常解剖结构,同时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主要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中。半根治性手术主要是切除子宫和盆腔内的异位内膜病灶,这种手术可以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以维持患者的卵巢功能,缓解症状,减少复发风险,主要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但希望保留卵巢功能的患者中。根治性手术主要是切除子宫、双侧卵巢及盆腔内的所有异位内膜病灶,从根本上消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源,主要适用于年龄较大、病情严重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
6.如何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
(1)做好经期保健。女性在经期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除了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在选择卫生巾或者卫生棉条的时候,要保证卫生用品清洁卫生且质量合格,并且定期更换,以免滋生细菌。在月经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因为性生活会让患者的子宫收缩,让子宫内膜碎片进入女性的盆腔等部位,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经期还需要避免高强度的运动,包括长时间的快跑、跳跃、重体力劳动等,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引起子宫的强烈收缩和体位的突然改变,使经血逆流的机会增加。
(2)做好健康饮食。平时饮食要保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西兰花、菠菜等)、水果(苹果、橙子等)、全谷物(燕麦、糙米等)。通过均衡饮食可以调节内分泌,减少因激素失衡导致的子宫内膜异常生长。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因为过多的脂肪和糖分会影响体内激素的代谢,使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