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痛,就要大声喊出来
作者: 邢媛慢性疼痛的真相:既伤身体,也伤“心”
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它不仅带来躯体上的折磨,更摧毁患者的心理防线。医学统计显示,30%~40%的早期慢性病患者饱受疼痛困扰,这一比例在重症患者中攀升至惊人的60%~90%。疼痛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剥夺他们的睡眠质量,摧毁正常饮食的能力,限制基本的活动功能。持续的疼痛刺激会引发或加重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反过来又会加重痛感,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医生,我的骨头像被人用锤子砸一样疼!”“就像有电流在身体里乱窜。”“肚子像被刀子搅着。”这是我们在门诊常听到的慢性疼痛患者的描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疼痛感觉呢?这是因为,疾病会以不同方式伤害我们的身体组织。就像不同的武器会造成不同的伤害一样,疾病侵犯不同部位就会带来不同类型的疼痛。医学上将这些疼痛分成三大类:躯体痛、神经痛和内脏痛。骨头疼是躯体痛的典型代表,神经受损会引起烧灼样或触电样的感觉,内脏受累则会出现绞痛。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报警系统。当疾病这个“入侵者”来袭时,不同的“警报器”会发出不同的警示。这个警报系统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敏感。在疾病早期,可能只有一个“警报器”响起,带来单一部位的疼痛。随着病情发展,更多的“警报器”会被触发,产生多处疼痛。临床上常用0~10分的疼痛评分表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是没有疼痛,10分是最剧烈的疼痛。这种评分系统能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止痛方案,就像选择最有效的“灭火器”来控制不同类型的火情。
想要打败疼痛这个敌人,首先要了解它的“作战方式”。不同类型的疾病容易引起不同的疼痛。比如关节炎会导致关节疼痛,腰椎间盘突出会压迫神经导致放射性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则常常引起腹部绞痛。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和各种检查,绘制出疼痛的“作战地图”。这份“地图”会标注疼痛的位置、性质、程度,帮助医生制定最有效的“反击计划”。
疼痛治疗:不能忍,也无需忍
“忍一忍就过去了”“疼痛是对抗疾病的必经之路”“我要坚强”——这些想法像一条条无形的锁链,把许多慢性病患者牢牢束缚在痛苦的深渊中。医学研究早已证实,持续的疼痛会像一把双刃剑,不仅折磨着患者的身心,还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它会打乱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就像计算机系统被病毒入侵,让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紊乱。及时治疗疼痛不是示弱,而是在用科学的方法保护我们的身体。
“阿片类药物会上瘾吧?”“我可不能吃这么‘重’的药!”这些担忧像一堵高墙,阻挡着很多患者获得有效止痛治疗的机会。事实的真相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成瘾的风险微乎其微,不到1%的概率。
“现在就用止痛药,以后疼得更厉害怎么办?”“我要留着药,等更疼的时候再吃。”这种“省着用”的想法让很多患者与止痛药“若即若离”。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止痛药的种类就像一个大药箱,装满了不同强度的药物。从“小刀”到“大炮”,医生手中有充足的武器应对不同程度的疼痛。及早进行规范化止痛治疗,反而能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为后续疾病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有些患者担心:“吃了止痛药会不会掩盖病情变化?”“止痛药会不会影响治疗效果?”这些疑虑像一团迷雾,遮挡着通向止痛治疗的道路。科学研究表明,规范使用止痛药不会干扰疾病的监测和治疗。恰恰相反,良好的疼痛控制能让患者更好地完成各项治疗,就像修好了颠簸的道路,让治疗之车行驶得更稳当。
还有患者觉得:“跟医生说疼,医生会不会觉得我太娇气?”“我不想增加家人的负担。”这种隐忍的心态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阻碍了医患之间的沟通。要知道,疼痛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及时告诉医生疼痛情况,就像给医生提供了一份详细的“作战情报”,帮助医生更好地为您制定治疗方案。坦诚地表达疼痛感受,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
打破这些错误认知的枷锁,就像打开了通向舒适生活的大门。科学规范的止痛治疗,能帮助患者重获生活的质量,让战胜疾病的道路不再布满荆棘。记住,寻求专业的止痛治疗帮助,是每个疼痛患者的权利。
规范化疼痛治疗:科学方案的精准实施
现代疼痛治疗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三阶梯止痛原则,根据疼痛程度逐级递进用药。对于数字评分1~3分的轻度疼痛,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它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止痛作用;4~6分的中度疼痛需要弱阿片类药物干预,可选用曲马多等药物联合非甾体抗炎药;7分以上的重度疼痛则需要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控制,剂量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选择遵循“按阶梯递增、个体化用药”的原则,确保安全有效。
规范化疼痛治疗强调预防性给药的重要性。临床实践证明,“疼痛时再用药”的方式难以建立稳定的止痛效果。预防性按时服药能维持血药浓度平稳,提供持续的镇痛效果。医生会根据患者疼痛程度、体质特点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定期评估止痛效果,及时调整用药策略,是规范化治疗的重要内容。
联合用药在疼痛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骨关节疼痛,抗风湿药物能减轻组织损伤;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加用加巴喷丁等辅助用药能显著提高止痛效果;镇静催眠药物帮助改善睡眠质量,抗抑郁药缓解负性情绪,这些都是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成功治疗的基石。主动向医生报告疼痛变化,不隐瞒任何不适感受;遵医嘱规范用药,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的医疗团队将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陪伴患者走向无痛的康复之路。
疼痛治疗新进展:多模式治疗开启新篇章
现代疼痛治疗已远超传统药物治疗的范畴。微创介入治疗通过精准定位,将治疗药物直接输送至疼痛发生部位;神经阻滞技术能有效切断痛觉传导通路,为难治性疼痛患者带来希望;脊髓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开辟了治疗的新思路,特别适用于传统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疼痛。
心理治疗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疼痛应对策略;放松训练降低肌肉紧张度,缓解疼痛加重;正念疗法提升疼痛耐受能力。这些非药物治疗手段与常规止痛治疗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全方位的疼痛管理体系。
家庭支持系统的构建同样重要。家属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还能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通过共同参与疼痛管理计划,家属可以学习如何在家中为患者提供适当的照护,包括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监督药物使用等。此外,家属的鼓励和支持能够极大地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使他们在面对疼痛挑战时更加坚强。
医疗科技的进步为疼痛管理带来新机遇。远程医疗平台使得患者疼痛状况的实时监测成为可能,医生因此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智能疼痛评估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患者的疼痛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便携式镇痛泵让患者能够在家中获得持续的止痛治疗,极大提升了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