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对付“贫血”

作者: 韩丽珍 韩婷婷

治疗多采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

从中医证型角度来看,贫血被诊断为“血虚”,与血液耗散多和生成较少存在相关性,最终致使血液亏虚,无法供给脏腑和经络,患病后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女性月经量少等。贫血为“虚劳”、“虚损”和“血证”等范畴,因此针对贫血患者需遵循健脾和胃和补益气血的原则。

治疗方面可选——

1.中药治疗 临床上中医血虚主要分为心血虚和肝血虚等。心血虚表现为心慌失眠和多梦健忘,还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和唇舌色淡,中医治疗手段可选择养血汤,有养血宁心的效果。肝血虚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头晕目眩、视力降低和肢体麻木等,中医治疗手段可选择四物汤,有补血养肝的效果。中医认为贫血的诱因包含2种,分别为体虚和内伤,前者多数与气血亏虚有关,因此可给予补气补血的手段进行治疗,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让患者的贫血症状得到显著改善。针对后者,多数为情绪波动以及劳累过度引发,导致脾胃虚弱和肾虚,进而会对血液的生成造成不利影响,最终诱发贫血,因此可给予滋阴补肾的中药进行指导,比如当归和熟地黄。中药治贫血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要有耐心,遵医嘱坚持治疗。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2.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法对有关穴位进行刺激,让气血得到调节,脾胃得到调理。主穴:选择脾俞、心俞、肾俞、膈俞、足三里、气海、血海。配穴:若患者合并脾胃虚弱则选取中脘、胃俞;针对心脾两虚,则选取三阴交和内关;针对脾肾阳虚患者,则选取关元和名门穴;针对肾阴亏虚则选取太溪和复溜等穴位。操作:毫针常规刺,除肾阴亏虚外均可加灸,背部俞穴应当注意针刺深度,防止对内脏造成损伤。

3.药物贴敷 穴位贴敷是把益气扶正等中药研成细末,用水及蜂蜜调成糊状,贴敷于指定穴位上,既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药效,两者叠加起到益气扶正、疏通经络、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等不同作用。在此之前需对患者进行询问,有无任何禁忌,贴敷处有无发生出血以及感染,在贴敷期间需对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加以关注,包括红肿、发热以及疼痛等。

主张饮食调理确保营养均衡

中医认为,贫血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确保营养处于均衡状态。可给予益气养血的食物,即红枣、桂圆和枸杞,加强蛋白、热量、维生素以及含铁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多样化,确保饮食均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富含铁的食物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要元素之一,食物又是补铁的主要途径,因此日常可给予患者含铁丰富的食物。动物性食物中有较高的铁含量,吸收速度高,受膳食影响小,如动物肝脏、瘦肉等。植物性食物铁含量较少,吸收率较低,膳食组成成分也会对其造成影响,如紫菜、海带等。但是植物性食物中有较高的维生素C含量,对铁的吸收可起到促进的效果。由此可见,饮食调护要确保结构合理,荤素搭配,还可以辅以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

2.补充优质蛋白 如鸡蛋清、牛奶、瘦肉等,这样既可促进铁吸收,又为人体合成血红蛋白提供必需的材料。

3.饮食注意 不得饮用浓茶,因茶水中的鞣酸可与铁发生作用,形成不溶沉淀物而不利于铁的吸收。菠菜以及柿子分别含有草酸、鞣酸,可让铁的吸收率下降,因此需加以注意。若长期喝牛奶,其中的钙也会对铁的吸收造成不利影响。

日常生活加强护理

中医认为贫血患者首先要做到劳逸结合。若患者为溶血性贫血,运动要保持适度。若患者的病情严重,需绝对卧床,时间长达2周;症状得到改善后,可起床活动,并结合恢复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若患者的贫血类型为缺铁性或巨细胞性贫血,要根据病情减轻工作,日常可适当进行散步、打太极等体育活动,若病情严重需绝对卧床。若患者的类型为造血障碍性贫血,且血红蛋白较低,需注意休息,并保持房间干净整洁,不得与感冒人群接触,避免出现交叉感染,让病情加重。恢复期间可适当锻炼,运动量以活动后不会表现出不良状况为宜,如心慌气短以及疲劳,确保睡眠充足,促进身体健康。

其次要做好出血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辅以情志护理。预防出血的发生,比如咬苹果时会诱发齿衄,挖耳鼻时会诱发鼻衄,抓皮肤或发生碰撞后会发生紫斑和出血,食用较硬的食物也会增加口腔黏膜出血的发生概率,便秘会诱发肛裂出血,因此要对这些情况加以预防,包括避免食用坚硬粗糙的食物、改用软毛牙刷刷牙、多摄入膳食纤维预防便秘等。还需随时携带云南白药,可以快速止血。日常需对患者的病情加以关注,避免发生内脏或颅内出血。一旦发生出血,不得进行热敷、艾灸。对出血部位予以明确,同时对出血色、质、量和性质进行观察,还需了解出血诱因,并对时间详细记录。需注意的是,若患者发生严重便血,往往需禁食,当便血得到控制后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

第三,中医还强调辩证护理。如肝肾阴虚型患者会表现出头晕眼花、闭经和乏力口渴,也会有患者表现出手足心热,对于阴虚内热,会因为络脉受损而表现出出血症状,如齿衄和皮肤淤斑。护理期间需对患者出血位置加以关注,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还需对患者的体温变化以及伴随症状加以关注,给予中药治疗。另外,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让其不良心理减轻。脾肾阳虚型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寒冷、腰酸背痛和月经不调,少数患者会表现出出血的症状。阳虚体弱,护理期间需加强保暖,食用热食。天气变化期间需适当增减衣物,防止病中复感外邪。热毒炽盛型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发热、皮下淤斑,还会表现出烦躁不安、面色红和苔黄,此类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较易发生悲观的心理,因此需给予情志护理。另外,此类患者的热象更为明显,需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气阴两虚型患者表现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因此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注意休息,多晒太阳,不得过度运动,建议在家属陪同下外出。

此外,中医认为,情志过度,可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疾病,还会影响到疾病的预后,因此也要注意这方面的护理。中医情志护理通过非药物手段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忧,有效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状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