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您吃对了吗
作者: 王立群 宋振耀作为一个中国人,下面两个场景肯定很常见:
情景一:抗菌药过期。妈妈在家里收拾东西,轮到药品区时,把药一盒一盒地拿出来翻看有效期。看到常备的诺氟沙星过期后,嘴里便念叨着:还没吃呢,怎么就过期了啊。下次去药房再买两盒备上!
情景二:吃点抗菌药。季节交接之际,气温不稳定,很多人会有嗓子疼、头疼、流鼻涕的症状。因为不是什么大毛病,便自己在家吃点感冒冲剂、阿莫西林之类的药来缓解难受的感觉。
但是,在普通家庭使用抗菌药物治病已经司空见惯的今天,您真的了解什么是抗菌药物吗?您确定自己吃对了吗?今天就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大家认识和了解抗菌药物。
1.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动植物是有益的,只有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通常可以分为细菌、病毒和真菌3种。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例如一般大肠杆菌在肠道不致病,在泌尿道或腹腔中就可能引起感染。
2.什么是抗菌药物?
医学上将用来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统称抗微生物药,包括抗细菌药、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其中,抗细菌药是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代谢的过程,使它们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
3.抗菌药物有哪些?
抗菌药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临床医生常用的分类依据是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抗菌药物及常用药:
β-内酰胺类:青霉素(即盘尼西林)、头孢菌素类。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卡那霉素、核糖霉素、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小诺米星等。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等。
多肽类:多粘菌素类、杆菌肽、万古霉素等。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脱氧土霉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地美环素等。
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美帕曲星等。
芳香族类:氯霉素等。
喹诺酮类:吡哌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
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异唑。
4.什么是抗菌谱?
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其是选择抗菌药物的基础,包括广谱和窄谱两种。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如头孢菌素类、广谱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喹诺酮类、 四环素类、磺胺类等。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仅对结核分枝杆菌有作用,是常见的结核治疗药。这也是抗菌药物分类的一种方法。
5.发炎就是感染吗?
不一定。凡是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素,包括物理类(如创伤、高温等)、化学类(毒素、强酸等)、生物类(如病毒、细菌等),都可以引起炎症。炎症会造成细胞或组织变质、增生与渗出,病变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和功能障碍;而发生感染需要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对人体的入侵与繁殖。看到这里您就清楚了,感染其实属于炎症的一种。因此,在生病后,需要区分感染与炎症,因为两者的药物选用是有区别的。
在了解了这么多关于抗菌药物的知识后,您应该已经知道,抗菌药物只针对细菌类感染起作用,对其他感染(如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或炎症没有治疗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感冒后去医院检查,医生首先会开血常规检查。因为根据血常规结果可以判定感染类型,从而精准用药,让药效发挥到最大。
现在,各类媒体对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总体来说使用状况令人堪忧,这是因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抗菌药物用量大、级别高,联合使用不规范,无指征或指征不明用药,用药时间过长、给药途径不规范等。针对抗菌药物使用混乱的现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范性文件,如2008、2009年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2010年《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并于2011-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建立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2021年我国开展了“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此后又印发了《关于印发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以期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使用。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主要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该《原则》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作出如下具体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医疗机构要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实行分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管理等。随后,部分省份也出台了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如《北京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23年版)》《关于印发四川省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2023版)的通知》《海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24年版)》等。
讲到这里,仍然有人会问,生了病为了以防万一,我吃点抗菌药也没什么坏处吧?那您可就大错特错了。抗菌药物滥用是有副作用的,比如影响人体正常菌群机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损伤人体肝肾功能;过敏反应也很常见,如皮疹和瘙痒等不适;还可导致细菌耐药,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不敏感,也就是吃了药以后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而且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许多细菌出现了多重耐药,对上述3类(而非3种)及以上的抗菌药物都不敏感。近些年的“超级细菌”大家都听说过吧,就是多重耐药的产物,对它的治疗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焦点与难点。
2022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了关于《全球抗菌药物耐药性和使用监测系统(GLASS 2022)》最新报告。此次报告统计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监测数据,监测约覆盖了世界总人口的70%。报告首次分析了2017年以来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趋势以及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情况。报告表明,细菌耐药问题已经全球化,并导致医疗保健和服务成本显著增加。例如,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46亿美元的医疗保健费用来自治疗6种令人担忧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威胁。此外,仅在2019年,抗菌药物耐药性估计已导致全球约130万人死亡;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到每年1000万。
抗菌药物自从问世以来,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与寿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年来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数量和积极性已呈快速下降趋势。新的抗菌药物开发需要经历严格而复杂的过程,大致包括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四期)、上市后药物监测3个阶段,平均一种抗菌药物的研发周期长达十几年。对于许多危重症患者来说,感染严重却无药可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出现相应症状后尽早确定病原菌,遵医嘱服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所以,在没有医生处方或无法确定感染类型的情况下,个人应慎用抗菌药物。这是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知晓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