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应激性心肌病,需远离“情绪风暴”

作者: 刘亮

电话铃声叮铃铃响起,抢救室医生急呼,一位63岁女性突发胸前区疼痛4小时,心电图V1-V6 ST段弓背向上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明确,赶紧来会诊。心内科医生会诊后考虑心肌梗死,立刻将患者推送至心内科导管室行冠脉造影检查,但结果显示其冠脉光滑如初,反复端详冠脉均未见任何异常。随后详细询问病史,患者两天前有亲戚去世,悲伤过度,心痛不已。医生恍然大悟,于是为其行左心室造影,最后真相大白,该患者为应激性心肌病。

疾病好发于绝经后女性

应激性心肌病,又称TakoTsubo心肌病,是1990年Hikaru Sato首次发现的疾病。这种疾病发作时左心室底部呈圆形,而颈部(基底部)变细、变窄,像极了日本捕章鱼用的鱼篓,故而得名Tako-Tsubo(章鱼娄)心肌病,现在学者普遍称之为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之所以被急诊医生强行“扣留”并立即治疗,其原因有三:首先症状非常像心肌梗死,常表现为胸痛、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等;其次,心电图常呈现典型的前壁心肌梗死表现;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心肌受损的指标——心肌酶谱升高,这些都提示可能发生心肌梗死,需立刻治疗。然而,应激性心肌病与心肌梗死又截然不同,应激性心肌病通常冠脉没有任何病变、心肌酶谱仅仅轻中度升高且没有明显的动态演变,左心室造影/心超表现为左心室心尖-中段呈球样扩张且收缩力减弱,同时基底段收缩力明显增强。

除了上述的区别,还有一个您不得不知道的点,就是该疾病好发于绝经后女性朋友,多数有强烈的心理或躯体应激诱因,如特别生气或极度悲伤等。

聊到这里,相信您对应激性心肌病有了大致了解,至于确诊就交给专业医生。大家估计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了吧!别急,容我一一道来。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现迄今已有30余年,但其“真正”发病机制仍是未解之谜。下面我就来盘点下可能的发病机制,让大家更为透彻地了解该疾病,具体如下: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当人体经历心理或躯体的剧烈应激时,体内的交感神经会过度兴奋,进而引发大量“毒性物质”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的释放。儿茶酚胺不仅因其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而可能诱发应激性心肌病,还有其他多种病因与之相关。一方面,由于心脏不同部位的儿茶酚胺受体分布不均,这导致心底部收缩增强而心尖部收缩力减弱,使得心脏形态呈现“气球样”改变。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儿茶酚胺还可能引发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冠脉痉挛,这进一步降低了心尖部的收缩力,从而促进了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

冠状动脉结构异常 冠状动脉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其中最重要的血管叫前降支,该血管绕过心尖至其终未点一段称之为前降支“旋段,当您的“旋段”与前降支比大于0.16时则发生应激性心肌病概率就较大,需注意。此外,部分学者提出冠脉血管发育异常尤其是心尖部冠脉血管,甚至前降支心肌桥也可能是应激性心肌病发生的病因之一。

其他 研究表明,应激性心肌病好发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的缺乏可能是病因之一,这提醒广大女性绝经后需要注意雌激素的平衡。还有研究表明,脂肪酸代谢障碍也可能是病因之一,亦有发现该疾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性,提示遗传基因也在该疾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角色。

治疗策略需因人而异

很遗憾和各位读者朋友说一句,目前应激性心肌病的具体治疗仍没有明确指南,更多是依据临床实践和经验用药,也为本疾病添加一层神秘的面纱。考虑本疾病在临床实践中与急性心梗较难区分,因此,胸痛的患者最好选择可以做冠脉造影的医院,一旦确诊为应激性心肌病后,医生立刻进行治疗。本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来划分,具体治疗策略如下:

血流动力学稳定 恭喜这类患者,您的治疗策略比较简单,更多是对症处理,包括利尿、扩血管等,同时需使用可能对疾病预后有效的药物,包括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ARNI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通过服用这些药物和积极的对症处理,一般数周内患者左心室功能将恢复如初。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这类患者的状况不是很好,需积极地治疗。对于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而言,即我们俗称左心室将血射出至外周的“门”被堵住了,这个时候患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比较危险,通常不能再使用加强心肌收缩的药物了,适当补液、选用β受体阻滞剂更为合适,对于心源性休克的严重患者甚至需使用ECMO治疗。对于左心室流出道没有梗阻的患者,治疗主要通过使用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其余口服药物可继续服用。

疾病整体预后良好

真的一不小心应激过度得了应激性心肌病,别太担忧,因为该疾病整体预后较好,约95%患者数周内可完全恢复。然而,住院期间该疾病死亡率稍高,约5%,故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此外,如果您曾发生过该疾病,则需要当心了,因为该疾病会复发,一年的复发率可能为1.5%,6年的累积复发率则高达5%,因此,一定要减少心理及躯体的应激。最后,广大男性同胞要注意这个疾病,对您而言,这个疾病死亡率可能高于女性。

尽管应激性心肌病的预后非常不错,但是我们决不能“轻视”它,因为住院期间死亡率也高达5%,且可出现很多并发症,因此出现胸痛,尤其是绝经期妇女,需尽快就医,并积极配合治疗,这样您的心脏才能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