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足怎么办
作者: 李静 宋超病因:控糖不力,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简而言之,是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状态而引发的一系列足部问题。持续的高血糖不仅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影响下肢血液循环,还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神经病变。
下肢血管病变 高血糖对血管壁的持续“侵蚀”以及血液成分的改变,共同导致了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等血管病变。这些病变减少了下肢的血液供应,使足部组织缺氧、营养不良,易于发生溃疡和感染。
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这会影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功能。感觉神经受损会降低患者对疼痛、温度等外界刺激的感知,容易忽视足部的小伤口;运动神经受损则可能导致足部肌肉萎缩,影响正常功能。
感染因素 高血糖削弱了体内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同时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加之糖尿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脚部作为远端部位,血液循环较差,一旦发生感染,往往难以控制,容易形成溃疡和坏疽。
足部畸形和外伤 神经病变和肌肉萎缩使糖尿病患者足部容易出现畸形,如鹰爪足、爪形趾等。这些畸形导致行走时受力不均,容易形成压力点,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即使是微小的外伤,如擦伤、水疱,也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溃疡和感染。
其他因素 年龄、性别、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也是影响糖尿病足发病的重要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更易发病;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能无法获得及时的医疗护理和足部保护用品,增加了患病风险。
危害:轻则溃疡,重则截肢
糖尿病足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
皮肤损伤和溃疡 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容易出现损伤和溃疡,通常位于足底或脚趾部位。这些溃疡红肿疼痛,由于糖尿病患者愈合能力较差,往往难以愈合,容易形成慢性溃疡或坏疽。
感染扩散和败血症 溃疡容易继发感染,感染可迅速扩散至深层组织甚至骨骼。一旦感染扩散,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等败血症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截肢风险 由于足部组织缺氧、营养不良以及感染难以控制等因素,医生有时不得不采取截肢手术来保全患者的生命。
并发症风险增加 糖尿病足患者常伴有心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与死亡率。持续疼痛还可能影响睡眠及日常,长期易引发焦虑、抑郁。
经济负担加重 糖尿病足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包括血糖控制、抗感染治疗、溃疡处理以及可能的手术治疗等。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防治:控制血糖,避免外伤
鉴于糖尿病足的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严格控制血糖 这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服药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保持足部卫生 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洗涤剂清洗脚部,保持脚部干燥清洁。避免使用过热的水和刺激性的洗涤剂。
避免外伤和感染 注意足部保护,避免穿紧身鞋袜和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一旦发现足部有伤口或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 定期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足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血糖和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