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更需谨慎
作者: 于娜但在实际用药中,笔者发现很多人都存在误区,如:
(1)许多人认为发烧就意味着体内有炎症,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实际上,家庭中发生的多数发烧情况,往往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这类情况下并不需要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如果发烧患者还伴有咳嗽、脓性痰和胸痛等症状,建议进行白细胞计数和胸部X光检查。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若确诊为肺炎或急性支气管炎,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此外,其他特定症状也可能提示不同类型的感染。例如,尿频、尿急、尿痛并伴有发热,可能意味着尿路感染;腹痛、腹泻伴随发热,可能暗示胃肠道感染;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并伴有发热,则可能表明存在胆囊问题。这种情况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并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可考虑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
(2)有人认为,持续使用抗生素的时间越久效果会更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般来说,在体温恢复正常后的3~5天内停止使用抗生素是合适的,因为过度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不仅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还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3)为确保抗生素对治疗某些感染(例如泌尿系统感染)的有效性,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保证疗程的完整性。部分患者常在症状稍有改善后,仅服用一两天抗生素就停药,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还可能引起感染的复发并延长病程。因此,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应当足够,不应过早中断。
需提醒的是,特殊人群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以下3点:
(1)儿童在使用抗生素时需格外小心,因为他们的药物代谢系统尚未成熟,肾脏发育不完全,药物排泄能力有限。因此,必须精确控制抗生素的剂量,并严禁使用具有明显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磺胺类、呋喃类和喹诺酮类等,尤其是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可能对儿童的骨骼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老年人在使用抗生素时也需谨慎,因为他们通常伴有器官组织的逐渐退化、肾功能下降以及肝脏解毒能力减弱。这些生理变化会导致抗生素在体内清除时间延长,血液中药物浓度升高。因此,建议在使用抗生素时避免同时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并考虑采用间断给药和减少剂量的方式。
(3)在怀孕与产后期间,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会发生变化,且怀孕妇女面临肝损伤风险增加,因此使用四环素类和红霉素类抗生素时需谨慎。怀孕初期,应避免使用可能穿越胎盘屏障并对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致畸的药物,如利福平、甲硝唑、氟喹诺酮类等,而怀孕后期则不宜使用氯霉素。相对而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含酯类)、磷霉素和林可霉素在孕妇中使用较为安全,必要时可考虑。哺乳期妇女在哺乳期间应避免使用磺胺类、异烟肼、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红霉素类和甲硝唑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相比之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较为安全的选择。
总体而言,抗生素的使用应在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在家中自行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个人过敏史及不良药物反应历史,并确保遵循正确的剂量和治疗时长。对于易受影响的人群,如肝肾功能受损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更应格外注意,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