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血常规检查3指标

作者: 李文静

血常规是临床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项目,具有操作简单、用时短等优点。血常规主要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等血液中有形细胞的质和量以及形态变化,是临床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白细胞 白细胞项目主要包括白细胞的数量,如果存在明显的增多或者是减少的情况,代表有可能出现了一些疾病。白细胞增多(WBC项出现“H”或者“↑”),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也有生理性的白细胞升高,常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剧烈运动、饮酒、餐后等。白细胞减少(WBC项出现“L”或者“↓”),常见于病毒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脏功能亢进等。建议患者出现以上异常时及时就诊,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红细胞 红细胞检查主要是对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的体积以及含量进行检查。临床上,红细胞增多(RBC项出现“H”或者“↑”)常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减少(RBC项出现“L”或者“↓”)常见于各种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以及合成障碍(如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如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调理。

血小板 其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血管创伤而失血时,其与凝血因子一起,借由结块作用,对血管受伤而出血的部位进行反应,进而形成凝血。临床上,血小板增多(PLT项出现“H”或者“↑”)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脏切除术后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减少(PLT项“L”或者“↓”)常见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当然,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到底怎么样,应请专业医生分析。

临床上,患者除了学会读懂血常规检测基本项目,抽血前后的注意事项也应有所了解:

1.体检前3~5天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避免饮酒。保证良好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禁食,可以喝水。

2.采血时需放松心情,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可使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糖、白细胞等升高。

3.抽血需要暴露胳膊,所以建议准备一套宽松、方便穿脱的上衣,衣袖过紧,抽血后易引起手臂血肿。

4.采血后用止血贴或者棉签压紧抽血部位,需要在针孔以及向上2厘米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不要揉,避免造成皮下血肿。因为个人凝血时间不同,有些人按压时间可能要更长些。有些人看到表皮没有血渗出就停止压迫,可能因皮下渗血造成淤青。如出现淤青,24小时后可用热毛巾敷。

5.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必要时饮少量糖水,待症状消失后再离开。

6.如果检测结果有异常,不要紧张,一定要看医生,共同商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观察、复查、进一步检查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