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从细节做起
作者: 雷芳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临床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儿科的护理工作。儿科是医院众多科室中比较特殊的科室,患儿存在年龄较小、机体功能发育不完善、疾病变化速度快、药物耐受性差以及自主能力低下等特点,不管是诊断、治疗还是护理,都要比其他科室繁琐、复杂得多。为了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理过失发生率,发挥护理辅助治疗效果,儿科护理工作要从细节做起,实施细节管理。
在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患儿的情况,获取患儿病历信息与家属主诉信息,结合患儿年龄、诊断结果、症状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其病情严重程度与临床治疗操作内容,结合既往护理经验,制定符合患儿实际情况的护理方案。
考虑到家属对患儿治疗、护理十分关注,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到护理方案制定,鼓励家长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提升护理针对性。同时,可以告知家长每天所需进行的护理服务内容,让家长心里有数,充分发挥家长作用,保证家长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帮助患儿完成治疗。
针对患儿住院期间容易发生的各项安全事故,应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
若患儿需要长期卧床,考虑到患儿有可能发生压力性损伤,需帮助患儿定时翻身,还需及时按摩患儿的受压部位。并且可将这一方案告知家属,让家属帮助患儿翻身,按摩受压部位,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但翻身期间,不能影响治疗操作,比如输液期间,需选择适宜体位,预防穿刺针脱出。若患儿置管,还需预留一定长度后,再帮助患儿翻身,预防管道脱出与非计划性拔管。
若患儿存在交叉感染风险,需指导清洁人员积极清洁病区,做好消毒清洁工作,定时采集空气测量,保证空气中的菌落数未超标。在护理患儿前后,均需严格遵循七步法洗手,做好手卫生。若护理操作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则需落实无菌操作,保证护理操作安全性。同时,做好患儿家长的解释工作,阐述交叉感染对患儿疾病康复与功能改善的不良影响,要求家长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做好个人卫生,积极清洗双手,预防家长成为细菌载体,导致患儿交叉感染。
患儿用药期间,要做好“三查八对”原则,反复核对患儿的个人信息与药物信息,确定所用药物准确,保证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适宜,避免用药错误现象。用药期间还需结合患儿年龄与病情,控制药物输注速度,做好患儿的用药监测。若患儿存在用药不良反应,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如有必要,还需立刻停止用药,进行抢救操作,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此外,还要做好环境管理。在儿科病区各种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粘贴显眼标识卡,提醒患儿与家长。比如刚刚拖过的地板砖,需树立“易滑”标识;若瓷板转上有水、药液、血液等液体,且清洁人员未第一时间处理,需树立“有水”标识,并安排清洁人员第一时间处理,方便医护人员、患儿、家长正常行走。若患儿存在卧床时间长、皮肤水肿、皮肤破溃现象,则需在患儿病床头粘贴“预防压力性损伤”标识卡,卡片内容中需包含帮助患儿多翻身、及时更换尿片、定时应用温水擦浴、保证皮肤处于干燥清洁状态。在开水房、热水区、暖气片上粘贴“易烫伤”标识,提示医护人员、家长与患儿,避免患儿玩耍期间发生烫伤。因婴幼儿无法用语言表明自身感受,且其耐受温度与成人不一致,所以禁止为婴幼儿提供热水袋取暖,建议通过调节室内温度与增加被褥,达到保暖目的。
不同的卡片所代表的含义不同,颜色也不一样。护理人员需主动向患儿、家属介绍卡片的意思,重点阐述颜色代表的意思,比如红色是禁止的意思,让不识字但活动自如患儿远离红色标识区域,约束患儿的行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