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切中“药点”用对哮喘药
作者: 刘培延春天对哮喘患者来说,是一个“暗流涌动”的季节。每当此时,医院呼吸科总是人头攒动,大家纷纷做好准备迎接“高发期”的挑战。在面对五颜六色、种类繁多的哮喘药时,很多人常常谈副作用色变,唯恐自己被药物副作用所伤。
哮喘治疗药物有哪些
哮喘,一般指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份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每当哮喘发作时,患者就会出现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哮喘会反复发作,使呼吸道炎症不断加重,最终造成气管发生不可逆变窄,从而永久损伤心肺功能。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控制期。
哮喘的治疗药物可以分为缓解药物、控制药物及重度哮喘的附加治疗药物,急性发作期间常用3种药:
(1)β2受体激动剂:可分为短效(维持时间4—6小时)、长效(维持时间10—12小时)、超长效(维持时间24小时)制剂。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支气管痉挛的对症治疗是当务之急,速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能够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数小时,是缓解轻-中度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该类药物应按需使用,不宜长期、单一、过量使用,常与低剂量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2)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气道炎症最有效的药物,其中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局部抗炎作用强,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是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的首选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和减轻发作时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目前临床常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组成复合制剂,用于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3)吸入性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具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作用,但较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常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以提高支气管扩张效果。雾化吸入吸入性短效抗胆碱药物联合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常用药物。
哮喘用药误区,您中招了吗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像一道无形的“紧箍咒”,让患者们小心翼翼地研究药物副作用,左右为难地选择药物种类。这种对药物副作用的过度担忧和恐惧,其实是一种“偏见”。关于哮喘药的用药误区有很多,要格外注意:
误区1:发病时用药,不发病则不用药
哮喘的基本病理是慢性气道炎症,在急性发作期我们使用速效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将症状控制后,气道炎症仍然持续存在,即进入慢性持续期,此时如果擅自停药,炎症会进一步加重,导致哮喘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出现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等。因此,在急性发作期后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治疗,使病情维持在临床控制状态。
误区2: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大,不能长期使用
糖皮质激素是控制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较为有效的药物,很多患者一听“激素”,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吸入糖皮质激素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口咽局部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往往可以通过吸入激素后及时清水漱口、提高吸入技术、减少药物在口腔残留等措施来很好地预防。总体而言,哮喘患者长期吸入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的糖皮质激素药是安全的。
误区3:哮喘急性发作期单独使用吸入性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即可
吸入性短效抗胆碱能药物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较速效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要弱,起效也较慢。最常用的沙丁胺醇(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后 3—5分钟起效,而用吸入异丙托溴铵(吸入性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后,需15分钟才显著改善肺功能,因此急性发作时异丙托溴铵不宜单独使用,可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支气管舒张作用更佳。
误区4:哮喘发作就要用抗菌药物
一些患者认为,哮喘发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因此发病就要用抗生素。其实哮喘的发作以无菌性炎症为主,往往不需要应用抗生素,但部分患者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建议及时就诊,待医生确诊存在细菌感染后,再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哮喘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用药知识,我们也不必过于忌讳药物副作用,谨遵医嘱即可。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等,帮助改善哮喘症状、恢复自由呼吸。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