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听力“亮红灯”

作者: 段怡然

专家简介

警惕听力“亮红灯”0

钱晓云 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耳科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江苏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务委员;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20余年,擅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疑难病及相关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尤其是咽喉科疾病的内镜下微创手术、嗓音外科手术、咽喉及头颈肿瘤手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以及感音神经性聋的外科治疗。

警惕听力“亮红灯”1

刘 晶 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前庭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康复专委会青年委员。擅长耳聋、耳鸣、眩晕的诊疗,以及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前庭康复训练计划。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听着耳畔的欢声笑语、车辆的喧嚣,我们往往不会意识到听力的珍贵。但你知道吗?听力问题正悄然威胁着越来越多的人。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15亿人被听力损失困扰,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25亿,相当于每四人中就有一人面临听力问题。听力损失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受到听力问题的影响。听力“红灯”频频亮起,究竟是怎么回事?

越来越多人的听力“亮红灯”

在许多人看来,听力障碍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但如今它已成为各个年龄段都需警惕的健康威胁。据调查,在一些大城市,听力减退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年轻人“进军”。

简单来说,听力障碍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及对声音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根据平均听阈的不同,将听力障碍进行了细致分级:正常听力的平均听阈在25分贝以内;轻度听力损失的平均听阈在26—40分贝,患者可能对轻微声音不太敏感;中度听力损失的平均听阈为41—60分贝,此时患者的日常交流会受到影响,听不清正常音量的对话;重度听力损失的平均听阈是61—80分贝,此阶段患者仅能听到较大声音;当平均听阈超过81分贝,就属于极重度听力损失,这时候可能连大声呼喊都难以察觉。按病变发生部位分类,听力减退可分为3种。传导性听力减退由外耳或中耳问题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源于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损伤;混合性听力减退是中内耳病变同时存在。其中,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在临床中占比超80%,因为内耳毛细胞一旦凋亡就很难再生,多为不可逆损伤。

听力障碍带来的影响可不是听不清声音那么简单,它还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产生不小的影响。对老年人而言,听力问题将造成他们与外界交流减少,很多老年人会因此变得孤僻、抑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如果年轻人发生听力障碍,他们将面临更多挑战,不仅生活、学业受影响,职业选择也会受到一定限制,他们将无法从事对听力有要求的职业,如飞行员、教师、调音师等,或一些需要与人沟通的岗位等。同时,听力障碍会使患者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影响正常心态,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

听不清,许是它们在作祟

1. 遗传因素: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突变,可能使个体从出生起就存在听力缺陷,或者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听力问题。这种遗传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有些在婴幼儿时期就会表现出来,有些则可能在成年后才逐渐显现。

2. 年龄增长:我们的身体机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听力也不例外,内耳和听觉系统的细胞会慢慢退化,引发常见的老年性聋。一般来说,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受到老年性聋的困扰,初期可能只是对一些高频声音不太敏感,比如听不清鸟叫声、电话铃声,但随着时间推移,听力损失会逐渐加重。

3. 噪声影响:如今,酒吧、歌厅、建筑工地等高分贝场所随处可见,噪声强度常常超过安全标准。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环境中,耳朵里的毛细胞可能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听力。另外,很多人喜欢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追剧,音量往往开得很大,这种情况也会对听力造成一定损伤。研究表明,当耳机音量超过85分贝、持续听30分钟以上时,就可能影响听力。

4. 疾病影响:耳部的疾病,如中耳炎、鼓膜穿孔等,会直接影响声音的传导和感知。除了耳部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问题也是老年人听力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会导致血管病变,影响内耳微循环,引起细胞缺血缺氧,从而损伤听觉细胞,引发听力减退。

5.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具有耳毒性,使用不当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庆大霉素就是典型的耳毒性药物,在过去医疗条件有限时,因使用庆大霉素导致听力障碍的案例并不少见。此外,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以及顺铂、卡铂等化疗药物,也属于耳毒性药物,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医生会权衡利弊,患者务必严格遵循医嘱。

6. 压力影响:如今,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精神高度紧张,可能引发神经性耳聋,这种耳聋往往是突发的。比如,在备考期间的学生、处于项目攻坚阶段的职场人,会由于压力过大,突然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红灯”症状早发现

当听力出现问题时,我们的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

对鸟叫、电话铃声这类高频声音不敏感,往往是听力下降的早期表现。因为高频声音的频率较高,听力稍有减退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对高频声音的感知。如果发现自己最近总是听不到电话铃声,或者觉得鸟叫声变得模糊不清,就要警惕听力出现问题。

耳鸣常与听力下降相伴出现。耳鸣表现为耳内出现持续或间歇性的嗡嗡声、蝉鸣声、电流声等异常声音,在安静环境中会更加明显。耳鸣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还是听力进一步下降的危险信号。一旦出现耳鸣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排查听力问题。

在嘈杂的环境中聆听困难,也是听力障碍的常见症状。比如在餐厅、商场等人员密集、声音嘈杂的场所,听力正常的人可以轻松分辨不同人的说话声,听清交谈内容,但听力有问题的人却会觉得声音混杂在一起,很难听清别人在说什么。如果发现自己在这类环境中交流越来越吃力,就要考虑是不是听力出现了问题。

听力好不好,在家就能测

若怀疑自己的听力出现问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自测方法进行初步判断。

1.安静环境测试:找一个安静的房间,关闭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避免外界噪声干扰。然后,将一只手捂住一侧耳朵,用另一只耳朵听周围的细微声音,如时钟的滴答声、窗外树叶的沙沙声等。换另一侧耳朵重复同样的测试,这样可以初步判断双耳的听力情况。如果很难听到这些声音,就可能存在听力问题。

2.多人交谈测试:在多人交流环境中,让家人或朋友保持正常交流距离,用正常音量交谈,尝试听清楚他们的对话内容。然后,让他们逐渐降低音量,注意观察自己能听清的最小音量是多少。如果与其他人相比,你需要更大的音量才能听清,或者在交谈过程中经常听不清某些字词,就说明听力可能有所下降。

及时干预有希望

一旦怀疑自己听力有问题,应尽快前往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一般会先进行耳部的常规检查,查看外耳道、鼓膜等是否有病变;接着,会安排专业的听力测试,如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等,通过这些测试,可以准确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针对炎症、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听力下降,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方法。比如,由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听力障碍,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后,听力可能会有所恢复;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在发病初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地塞米松、巴曲酶、甲钴胺、银杏叶提取物等,有可能挽救部分听力。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用药。

对中重度听力损失患者来说,助听器是改善听力的有效手段。助听器通过放大声音,使患者能够听到原本听不见的声音。人工耳蜗一般适用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或全聋患者,它可以绕过受损的内耳,直接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刺激听神经,帮助患者恢复部分听力。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还需要结合康复训练和认知训练,帮助患者重新适应声音,提高语言理解和交流能力。

警惕听力“亮红灯”2

挑选助听设备时,专业评估至关重要。不要随意在网上购买没有经过专业调试的助听器,一定要到正规的听力中心或医院,由专业听力师进行全面的听力评估。听力师会根据听力测试结果,结合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职业需求等因素,给出合适的助听设备建议。作为买家,挑选设备时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功率:这是选择助听设备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人群需要选择不同功率的助听器。轻度听力损失的人可以选择功率较小的助听器,这样既能保证听清声音,又不会因功率过大而产生不适感;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则需要大功率的助听器才能满足听力需求。所以,在挑选助听器前,一定要确定自己的听力损失程度,选择与之匹配的功率。

2.功能:除了基本的声音放大功能,现在的助听设备还有很多附加功能,如降噪功能、蓝牙连接功能等。降噪功能可以减少环境噪声的干扰,让患者在嘈杂环境中也能听得更清楚;蓝牙连接功能可以方便患者与手机、电视等设备连接,直接收听设备中的声音。在购买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助听设备,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3.舒适度:助听设备需要长时间佩戴,舒适与否非常重要。患者在挑选时,最好试戴不同款式的助听器,对比佩戴的舒适度。比如,耳背式助听器佩戴相对方便,但可能在夏天会因出汗降低舒适度;耳道式助听器隐蔽性好,但对耳道较窄或容易过敏的人来说,可能带来不适感。只有选择一款佩戴舒适的助听设备,才能提高患者佩戴的依从性,更好地发挥其助听作用。

(编辑    姚宇澄、董    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