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耳朵里的“不速之客”
作者: 韩文青专家简介

卢颖深 副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慢性鼻窦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呼吸健康学会过敏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从事耳鼻喉科工作近20年,擅长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鼻窦颅底肿瘤等疾病的诊治。
耳朵虽外形小巧,但在人体生理功能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使我们能够聆听自然界的各种美妙声音,如悠扬的音乐、人们的欢声笑语,还在维持身体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耳朵容易受到各种“不速之客”的侵扰,直接威胁听力健康。接下来,本文就带大家一起看清这些藏在耳朵里的危险分子,告诉大家如何保护耳朵,守护可贵的听力。
〇 你认识自己的耳朵吗
耳朵的结构十分精巧,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构造和功能,它们相互协作,让我们能够感知声音并保持身体平衡。
1. 外耳:收集声音与保护作用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就像一个天然的“声音收集器”,它独特的形状能够帮助我们收集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然后将声音引导进入外耳道;外耳道的形态类似一条弯曲的隧道,不仅能将声音进一步传送到中耳,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内部的耵聍腺会分泌耵聍(耳屎),可以阻挡灰尘、小虫子等异物进入耳朵深处。
2. 中耳:声音放大与气压调节
中耳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主要包含鼓膜、听小骨、鼓室和咽鼓管。当声音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会产生振动。听小骨作为人体最小的骨头,相互连接,能够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递到内耳。鼓室是中耳内的含气空腔,可调节中耳内的气压,使其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咽鼓管连接中耳和鼻咽部,主要作用是维持鼓室内的气压平衡,防止中耳感染。
3. 内耳:声音转化与平衡感知
内耳是耳朵最复杂的部分,包含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蜗形似蜗牛壳,内部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当听小骨传来的振动到达内耳时,会引起耳蜗内液体波动,听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神经传至大脑,使我们产生听觉。前庭和半规管则与人体平衡感密切相关,能够感知头部的位置和运动变化,帮助我们在行走、运动时保持身体平衡。
4. 耳朵里的“声声不息”是如何传导的
听力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外界的声音首先会通过外耳收集并传导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随后,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中耳的听小骨,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并传递到内耳的耳蜗。紧接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再通过听神经传至大脑听觉中枢。最终,我们的大脑会对这些神经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让我们感知声音。
在了解耳朵的基本结构和听力原理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有各种“不速之客” 侵扰耳朵,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听力健康的。
〇 外耳道里的“拦路虎”
1. 耵聍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时不时掏耳朵的习惯,但这一行为有时可能引发外耳道的健康问题,较为常见的是外耳道耵聍栓塞。
正常情况下,外耳道分泌的耵聍会随着咀嚼、说话等动作自行排出体外。然而,如果耵聍分泌过多,或者排出受阻,就可能逐渐积聚在外耳道内,形成耵聍栓塞。比如,有些人外耳道比较狭窄、弯曲,耵聍不容易排出;还有些人喜欢频繁用棉签等工具掏耳朵,这反而可能把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导致堵塞。
耵聍栓塞的患者通常会感到耳朵有堵塞感,如同耳朵内塞了棉花,这种堵塞感可能逐渐加重,并影响听力,导致听力下降。此外,耵聍栓塞还可能刺激外耳道皮肤,引发耳痛、耳鸣等症状;若合并感染,外耳道会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甚至有分泌物渗出的情况。一旦发现耵聍栓塞,千万不要自行用尖锐的工具去掏挖,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耵聍栓塞的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2. 外耳道胆脂瘤
外耳道胆脂瘤虽然叫“瘤”,但并非是真的肿瘤,它是阻塞于外耳道软骨部的一种囊性团块,内层是外耳道皮肤组织脱屑,外层是一层含有胆固醇结晶的纤维结缔组织。该病多见于成年人,中老年人是它的主要发病人群,男女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别。从病因来看,外耳道胆脂瘤可分为自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目前,医学界还未探究清楚自发性胆脂瘤的确切病因,继发性胆脂瘤可能与外耳道长期慢性刺激或炎症、外伤及某些疾病等留下的损伤有关。发病的初期阶段,患者往往表现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随着胆脂瘤体积的逐渐增大,患者会陆续出现耳道堵塞感、耳痛、听力下降等情况。

在胆脂瘤没有完全阻塞外耳道的情况下,医生可以用耵聍钩沿着外耳道的壁缓慢伸入胆脂瘤内侧将其钩出,如果胆脂瘤坚硬难以取出,可以使用冲洗法将其去除;对存在感染且难以取出瘤体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不用过于担心,在经过规范治疗后,由该病引起的听力下降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患者只需要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即可。
3. 耳部囊肿
耳部囊肿,顾名思义就是耳朵出现的囊性肿物,可以简单理解成耳朵里出现了一个“小口袋”,里面装着液体或者像膏状的半固体物质,外面还包着一层膜。囊肿的形成除与先天胚胎发育时细胞或组织的异常遗留有关外,还与后天的外伤、感染引发的炎症、腺体堵塞有关,一般发生于患者的耳郭或外耳道,临床中也有极少数的中耳囊肿病例。
耳部囊肿虽然大多生长缓慢,在初期可能不会对听力造成明显影响,但它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当囊肿出现在外耳道时,会引起耳部疼痛,尤其是当囊肿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时,疼痛会更加明显。耳部囊肿的出现还会造成外耳道狭窄,影响耵聍的正常排出,增加外耳道感染的风险。如果囊肿发生在耳郭,除引起疼痛外,还可能影响耳郭的外观,导致耳郭变形。需要提醒的是,耳部囊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继发感染。感染后,囊肿会迅速增大,患者疼痛感加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〇 中耳也有“捣乱分子”
1. 中耳乳突胆脂瘤
中耳虽然空间不大,但也会出现“捣乱分子”,中耳乳突胆脂瘤就是其中之一。与外耳道胆脂瘤相比,它具有更强的破坏性,会不断侵蚀中耳的结构。随着瘤体增大,中耳内的听小骨可能遭到破坏,导致听力下降;肿瘤还可能侵犯周围的骨质,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如果炎症扩散,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危及生命。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只是感觉耳朵里有轻微闷胀感,或出现轻微的听力下降,很容易忽视它的存在。但随着病情发展,耳朵可能进一步出现疼痛和流脓的情况,这种脓液通常较臭,还可能伴随听力下降,有患者形容“就像被水泥封住了耳朵,连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都听不清”。一旦确诊,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目的是彻底清除胆脂瘤组织,修复受损的中耳结构,尽可能恢复听力。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中耳乳突胆脂瘤的关键是预防中耳炎的发生,要保持耳部清洁,避免耳部进水,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减少中耳炎的发病机会。
2. 中耳肉芽
中耳肉芽通常与中耳炎有关。若中耳炎长期反复发作,在炎症的刺激下,中耳黏膜组织可能出现增生并形成肉芽。与中耳乳突胆脂瘤一样,中耳肉芽同样会占据中耳空间,影响声音的正常传导,导致听力下降,患者一般还合并有耳内堵塞感、耳鸣等症状。如果肉芽较大,堵塞了咽鼓管,可能会引起中耳内的气压变化,加重原有的听力损失。患者确诊中耳肉芽后,往往需要通过手术切除来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引起肉芽的中耳炎,控制炎症,以降低肉芽复发的风险。
〇 恶性肿瘤不可忽视
与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耳朵同样会面临恶性肿瘤的威胁,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也不可忽视。恶性肿瘤,如外耳道鳞状细胞癌和中耳癌,它们会对患者耳部结构和听力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危及生命。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耳部的恶性肿瘤。
长期的耳部炎症不仅会引起前文中介绍的耳部疾病,还是导致耳部恶性肿瘤的常见因素。比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如果炎症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中耳和外耳道的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细胞就可能发生异常变化,增加患癌风险。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照射环境中,外耳道皮肤发生癌变的可能性也会增加。随着肿瘤生长,它会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破坏耳部正常结构,导致听力急剧下降;还可能发生转移,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危及患者生命。
需要重视的是,耳部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可能仅表现为耳部疼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与其他耳部疾病症状相似,容易被误诊或忽视。因此,若出现耳部不适症状,经常规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详细检查,包括耳部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恶性肿瘤。
耳朵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当出现耳部不适时,要及时就医,不可自行判断和处理。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频繁掏耳朵、注意耳部卫生、预防耳部感染等,这些都是保护耳朵健康的重要措施。
(编辑 姚宇澄、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