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耳,大有智慧
作者: 谢伊旻专家简介

王 勇 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分会委员;南京市中医药学会眼耳鼻咽喉专业分会委员。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20余年,随多位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国家级学术流派传承人学习。擅长使用中医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及咽异感症、喉源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漏综合征、声带小结、声带白斑、真菌性外耳道炎、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各种耳鸣、耳源性眩晕等病症,以及耳鼻咽喉方面的疑难杂症。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耳鸣困扰?是否感觉听不清别人说话?这些耳部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在护耳养生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智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护耳的奇妙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中医眼中的耳朵
中医理论认为,耳朵通过经络与全身脏器紧密相连,人体内在的健康状况可以在耳朵不同的区域反映出来。
外耳道疾病的产生与外在因素紧密相关。部分人热衷于采耳或自行掏耳朵,却未意识到一次不卫生的采耳或掏耳行为,就有可能让外耳道受到真菌的侵袭。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出现耳道异物感、剧烈瘙痒、耳朵流水等问题,掏出的分泌物可呈黑色、黄色、褐色等不同颜色,且伴有腥臭味。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症状也提示身体内湿较重,且易出现上火症状。
外耳郭是全身脏腑功能状态的“反射镜”,中医认为,外耳郭的不同部位与人体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存在着对应关系。《难经》中描述“耳为五脏六腑之会”,表明耳朵的不同部位对应着五脏六腑,它的色泽、枯荣、形态、是否有压痛等,都能反映脏腑的情况,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例如,耳垂与心脏有联系,如果有耳垂切迹,可能预示着心脏出现了问题;耳舟及耳甲腔中的一些位置,与消化系统相对应;耳郭的荣枯往往与肾气的盛衰有关。临床中常用的耳针疗法,就是基于耳朵与脏腑的这种相关性发展而来的。
中耳是一个存在精密铰链样结构的空腔,也是中耳炎的好发区域,与脾肺功能及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体质欠佳、气虚的人,常常会感觉耳朵闷塞,说话也缺乏力气,这是肺气亏虚的典型表现。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从对肺脾的干预入手。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气法时论” 中提到:“耳者,肾之府,聪明之官也。”“耳者,肾之窍也。”这里阐述的主要是内耳。肾主藏精,当肾精充足时,人的听力正常;反之,若肾精亏损,就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等问题。由此可见,肾作为 “先天之本”,与耳朵的健康直接相关。
同时,耳朵与全身经络联系紧密,尤其是肾经、胆经、三焦经等。如《难经》中记载:“耳为足太阳之所通,亦为足少阳之所交。”《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也提及:“肝藏血,肝气通行全身,若肝气郁结则血行不畅,气血不和,必生耳鸣。” 这一系列理论表明,耳朵的不同表现反映着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不同状态。
耳朵不适,许是你的身体“失衡”了
1.神经性耳鸣
神经性耳鸣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中医学认为,耳鸣与肾虚、肝火或气血失调有关。《黄帝内经》指出,耳鸣与肾的状态密切相关,肾精亏损时,耳部缺乏滋养,就容易出现耳鸣症状。
(1)肝肾阴虚: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肝肾阴虚时,精血不能滋养耳部,造成耳鸣、听力减退等问题。具体来说,肝血不足无法滋养耳窍,肾精不足导致耳部功能失调。此类耳鸣常表现为高音调的嗡嗡声或持续性耳鸣,通常伴随有失眠、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可采用补肾养阴、疏肝清热的方剂来治疗。
(2)肝火上扰:肝火旺盛时,夹痰上冲,耳朵就会出现嗡嗡声甚至震耳欲聋的耳鸣。同时,患者还会伴有头痛、烦躁、口苦、舌红苔黄等症状。此时,治疗应以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为主,可使用龙胆泻肝汤。
(3)脾胃虚弱: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耳部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这类耳鸣常伴有乏力、食欲缺乏、腹胀等症状,治疗时需从健脾补气入手,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或许能够发挥作用。
2.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与多种因素相关,涉及心、肝、脾、肺、肾、气血等,其中以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内阻较为常见。《黄帝内经》中提到“肾主骨生髓,髓为耳之海”,表明肾精的充盈与否会直接影响耳部健康。
(1)肾精亏虚:肾精充足时,耳部能得到充分滋养,维持良好的听力;若肾精不足,耳部营养缺乏,听力就会逐渐减退。患者常感觉耳朵沉闷、听不清楚、音量感知能力减弱等。治疗时,通常以补肾填精为主,可选用耳聋左慈丸加减、补骨脂丸、左归丸等方剂。
(2)气血不足: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是脾胃,当脾胃虚弱时,气血生成不足,无法有效供养耳部。患者除听力下降外,还会出现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等症状。此时,治疗应以补气养血为主,选用四君子汤、八珍汤等方剂可以改善症状。
(3)痰浊内阻:痰浊阻滞耳部气血运行,耳部就会出现堵塞、闷响等不适,严重时可导致听力减退。痰湿积聚多发生在脾胃虚弱或湿热困阻体内的情况下。治疗时,需要清热化痰、疏通气血,二陈汤、温胆汤等方剂较为常用。
3.耳内堵塞感
(1)外界气候变化:外感风热时,常常会影响头面部,耳部首当其冲,患者会感觉耳内有堵塞感,还可能伴有耳痛、耳鸣、流脓等症状,在免疫力低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治疗时,一般采用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的方法,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可缓解症状。
(2)湿热蕴结:湿热邪气侵入耳部,会引发耳部闷塞感、堵塞感,甚至出现耳分泌物增多、耳聋等症状。湿热常见于脾胃湿气过重或肝胆湿热的情况,治疗时应注重清热祛湿、通窍化痰。
(3)其他因素:外界环境污染、长期佩戴耳机、耳道堵塞等物理因素,也可能造成耳内有异物感。此时,可采用通耳窍、祛湿化痰的方法,通窍活血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能起到相应作用。
注:上文提及的方剂与药品,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医十式,护听力又养生
“护耳十式”结合了中医的经络理论与养生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即通过预防来避免疾病的发生。中医强调,疾病的根源往往在于气血失调和经络阻滞。因此,日常的耳部按摩与调理有助于维持耳朵的自然平衡,增强其对外界侵害的抵抗力,有效预防耳鸣、听力下降等常见问题。
第一式:辨微声
练习“辨微声”时,可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听觉上,仔细倾听周围微弱的声音,如远处的鸟鸣、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等。这一练习不仅能提升耳朵的敏感度,还能调节肾气,增强耳部功能。
第二式:鸣天鼓
将双手食指和中指轻轻放置于耳道周围,逐渐施加压力,并轻微转动耳朵,制造类似敲鼓的振动感。随着力度逐步加强,这种按摩能促进耳部气血流通,调节耳部内外压力,缓解耳鸣和不适,对风寒湿邪引起的耳部问题也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第三式:提耳尖
《千金翼方》中提到“提耳通络”,提拉耳尖可以疏通肝经,养肾强耳。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捏住耳尖(耳朵最上端部分),向上提拉,然后轻轻松开,重复10—20次,能刺激耳部神经和穴位,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增强耳朵的气血供应,调节耳部经络气血。
第四式:摩耳轮
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按住耳轮,顺时针方向摩擦耳轮表面1—2分钟,再逆时针摩擦。耳轮对应着多个反射区,按摩耳轮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调理全身脏腑健康,间接保护听力。
第五式:捏耳垂
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耳垂,轻轻捏揉并旋转,持续30秒,每次进行3—5轮。这一简单动作能促进气血流畅,缓解肾虚导致的耳鸣及听力下降。
第六式:敲打耳后
耳后是肾经重要的交汇点,敲打耳后能够激发肾气,调理耳部健康。用手指轻轻敲打耳后的穴位,如风池穴、耳后穴等,轻拍15—20次。耳后区域是肾脏经络的汇聚点,通过敲打耳后可以刺激这些穴位,增强气血流通,改善肾虚引起的耳鸣和听力下降。
第七式:揉耳根
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耳根位置(耳朵后部靠近颈部的部位)轻轻揉动,持续1—2分钟。这一动作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补肾养精,缓解肾虚导致的耳鸣、听力下降等问题,有效预防耳部疾病。
第八式:抖耳道
用右手食指指尖插入右侧耳道内,上下快速抖动30次,再用左手食指指尖插入左侧耳道内,重复动作。此动作具有通经络、开耳窍、益肾气等多种保健功效。
第九式:热敷耳部
用热毛巾或暖水袋敷在耳后的风池穴及耳根位置,保持10—15分钟。热敷耳部可以温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耳部紧张感,对风寒湿邪引起的耳部不适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第十式:静心冥想
保持坐位,闭上眼睛,调整呼吸,放松身心,持续15—20分钟。中医认为,心静则气和,气和则血通,冥想不仅能够帮助缓解精神压力,减少焦虑、紧张引起的耳鸣,还能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耳部的健康。
补肾聪耳食疗方
中医认为肾藏精,肾精充盈与否直接影响耳朵的听力。通过补肾益精的食疗方法,能改善耳部健康,防止听力衰退。以下是3款食疗方,可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
1.枸杞子猪腰汤
【适应证】肾精虚引起的耳鸣、听力下降。
【组成】枸杞子15克、猪腰1对、枸杞根20克(可选)、党参15克、红枣5枚、生姜3片。
【功效】补肾益精,改善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猪腰以形补形,有补肾的作用;枸杞子、党参、红枣能滋补气血;枸杞根可增强清热的效果,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精之效。
2.黑枸杞羊肉汤
【适应证】肾阳虚引起的耳朵功能减退,特别是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组成】黑枸杞20克、羊肉250克、枸杞子15克、红枣5枚、生姜3片。
【功效】羊肉性温热,有温补肾阳的作用;黑枸杞和枸杞子能补肾益精;生姜、红枣可温中散寒、调和脾胃;全方既能补肾阳,又能兼顾脾胃运化。
3.核桃桂圆粥
【适应证】肾气不足导致的听力问题。
【组成】核桃仁20克、桂圆肉15克、大枣5枚、糯米 50克。
【功效】此方具有补肾益精、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肾虚引起的耳鸣、听力下降、失眠等症状。
(编辑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