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揭秘老年人易跌倒的“隐形推手”
作者: 薛玉梅专家简介

薛玉梅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常务委员。长期深耕于心血管临床,从事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疾病诊治近3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擅长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复杂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等快速性心律失常,擅长起搏治疗各类缓慢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等。

在一个静谧的午后,小区的林荫道上,李大爷正如往常悠然地散步。猝不及防,他走路时一个踉跄,整个人向前摔倒在地。邻居迅速通知了李大爷的家人,并将他送往医院检查,好在并无大碍。在日常生活中,像李大爷这样的老年人跌倒事件屡见不鲜。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约有1/3至少会跌倒1次,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上升至50%。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会认为老年人容易跌倒仅仅是因为年龄增长,从而忽略了跌倒背后潜藏的问题。
岁月流逝埋下的隐患
1.肌肉的悄然流失
肌肉作为人体运动与支撑的重要根基,随着年龄的增长悄然发生改变。从 30岁起,肌肉逐步踏上“衰退之旅”,肌肉量每年以1%—2%的速率流失。超过50岁,肌肉量的流失速度进一步加快,每年上升至3%。其中,股四头肌的萎缩尤为显著,这给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
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侧,是人体最为强健的肌肉群之一,对于维持正常的行走、站立,以及上下楼梯等动作起着关键作用。当股四头肌萎缩时,老年人会感觉到起身困难。原本能轻而易举完成的动作,此时却变得异常艰难,常常需要借助双手的力量,甚至要多次尝试才能成功。行走时,步伐因肌肉萎缩变得不再稳健,每一步都显得沉重而吃力,上下楼梯也成为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不仅要耗费更多力气,还会因腿部力量不足而踩空或绊倒,大大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2.前庭功能衰退导致的失控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的关键“调节员”,它宛如一个精密的陀螺仪,时刻敏锐地感知着身体的位置、运动状态及头部的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大脑,以便大脑迅速调整身体姿势,维持平衡。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前庭系统中的耳石可能会出现脱落现象。当耳石脱落后,会在内耳的半规管内移动,进而刺激半规管内的感受器,引发眩晕症状。在行走过程中,老年人可能会突然感觉天旋地转,身体不受控制地摇晃,难以保持直线行走,甚至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跌倒。这都是由前庭功能衰退引发的跌倒,往往防不胜防,给老年人的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3.视觉与触觉的退化让世界变得模糊
老年人的视觉和触觉会在岁月的磨砺下逐渐退化。在视觉方面,老年人的对比敏感度降低表现得极为明显,与年轻人相比,降低幅度约为50%。这意味着他们在辨别物体的边缘、轮廓及细节时变得愈发困难,尤其是在光线昏暗或对比不明显的环境中。例如,在夜晚行走时,老年人难以清晰看清路面上的坑洼、凸起或者障碍物,从而容易被绊倒。
在触觉方面,老年人足底触觉逐渐变得迟钝,对地面的感知不敏锐。足底的触觉感受器犹如我们身体的“小雷达”,能够精准感知地面的质地、坡度及不平整之处,为我们行走提供重要反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小雷达”的功能逐渐减弱。当老年人行走在不平整的地面上时,无法及时察觉地面的细微变化,难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身体失衡,引发跌倒。
跌倒背后的常见疾病
1.骨质疏松症让骨骼变得脆弱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中极为普遍的一种骨骼疾病,它宛如一个“小偷”,悄无声息地“盗窃”着老年人的骨骼健康。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常会出现乏力、腰背疼痛、胸椎和腰椎等骨骼变形等症状,这无疑增加了他们跌倒的风险。
此外,骨质疏松症会导致骨骼变得脆弱,骨小梁稀疏、断裂,骨骼的强度和韧性大幅下降。研究表明,人体骨密度每降低1个标准差,髋部骨折的风险便会增加2.6倍。一旦老年人发生跌倒,即便只是受到轻微外力,也极有可能出现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髋部骨折常被称为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部分老年人在发生髋部骨折后,由于需要长期卧床休养,极易继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2.糖尿病神经病变带来的迷茫脚步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而言,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就像一个冷酷无情的 “破坏者”,逐渐侵蚀神经细胞,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出现障碍。当这种病变波及足部神经时,患者便会感觉脚部麻木、刺痛,对冷热、疼痛的感觉变得迟钝,甚至完全丧失,从而影响日常行动。
据研究,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足部振动觉阈值可提升3倍,这意味着他们对足部细微感觉变化的感知能力大幅下降。这种感觉缺失会引发患者步态出现异常,在行走时,无法准确地感知地面状况,脚步变得沉重、拖沓,步伐变得毫无规则。患者可能会不自觉地抬高脚步,或者走路时左右摇晃,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从而失去稳定性,导致跌倒风险显著增加。
3.“锁住”日常行动的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宛如一个无情的“枷锁”,牢牢地禁锢着患者的行动。帕金森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便是步态冻结,在行走过程中,会突然感觉双脚仿佛被胶水牢牢粘在地上,无法抬起,也不能挪动,身体却会由于惯性向前倾,但又无法迈出下一步,这种感觉让患者痛苦不堪。
帕金森病患者还存在姿势反射障碍,他们的身体无法保持平衡。正常情况下,当我们的身体重心发生变化时,姿势反射会迅速发挥作用,调整身体姿势,维持平衡。然而,帕金森病患者的姿势反射变得迟缓,甚至消失。在转身、起步、上下楼梯时,他们很难及时调整身体平衡,稍有不慎就会跌倒。帕金森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行走和平衡能力,使他们成为跌倒的高危群体。
药物也会成为“绊脚石”
1.降压药带来血压波动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而言,降压药是常用药物之一。然而,这类药物在控制血压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其中,体位性低血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老年人服用降压药后,尤其是一些作用较强的降压药,可能会对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功能产生影响。当他们突然从卧位或坐位转变为直立位时,身体的调节反射会减弱,甚至丧失,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扩张,进而引发低血压。低血压会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老年人会突然感到头晕目眩、眼前发黑,身体失去平衡,从而增加了跌倒的风险。一般来说,当收缩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时,跌倒的风险会增加4倍。
当老年人服用降压药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同时,要注重监测血压,如果在服用降压药过程中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检测血压,遇到血压波动较大时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在体位发生变化时,如起床、从椅子上起身等,动作一定要缓慢,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来适应血压变化。
2.镇静类药物致使反应迟缓
除了降压药,镇静类药物也是老年人常用药物之一。失眠、焦虑等问题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为了缓解这些症状,部分老年人会服用镇静类药物。然而,这类药物在帮助老年人入睡或缓解焦虑的同时,也会对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其反应时间延长。
研究显示,镇静类药物可使老年人的反应时间延长0.3秒。这短短的0.3秒,在日常生活中,极有可能就是避免跌倒的关键所在。当老年人在行走过程中遭遇突发情况,如路面有障碍物、突然有人经过等,由于反应迟缓,他们无法及时做出反应,调整身体姿势,从而增加跌倒的风险。
长期使用镇静类药物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出现头晕、乏力、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平衡能力和行走稳定性。因此,老年人在使用镇静类药物时,一定要谨慎小心,遵循医生的建议,尽量服用最低有效剂量,不要长期依赖此类药物。如果存在睡眠或心理问题,应尝试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心理调节等方式解决,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让我们从当下开始,高度关注老年人跌倒问题,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无虞的生活环境,鼓励他们适度运动,协助他们科学管理好疾病和药物。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传递关爱,用专业知识守护健康,让老年人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能够稳步前行,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编辑 董玲、周逸宁)
(通讯员 张蓝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