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网红陷阱,这样吃才能瘦得健康又持久
作者: 孙瑜淼专家简介

金 晖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老年学会第五届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性高血压、痛风、围产营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如今,在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打开手机满屏都是各种“网红减肥法”的花式轰炸。这些听起来既诱人又神奇的方法,让无数渴望减肥的小伙伴深陷其中,跃跃欲试。这些方法真的有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探寻哪些减肥方法能让你吃得开心,瘦得轻松又健康持久。
网红减肥法:是黑科技,还是新噱头
目前,备受推崇的饮食减肥法包含以下4种,它们是否真的有用呢?
(1)生酮饮食:生酮饮食是一种通过极低碳水化合物摄入,迫使身体进入酮症状态,从而以脂肪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饮食方式。生酮饮食最初用于治疗儿童癫痫、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主要依赖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提供能量。但在生酮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被严格限制(通常少于50克/天),迫使身体转而燃烧脂肪产生能量,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作酮体的化合物,供身体各部分使用,尤其是大脑。
长期生酮饮食会引发营养不均衡的问题。当身体长期处于酮症状态,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影响水电解质平衡,出现头晕、虚弱、疲乏等症状。长期高脂肪饮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消化道问题,还可能增加心脏病、肾脏病、骨质疏松等健康问题。
(2)主食减肥法:与生酮饮食截然相反,主食减肥法主张每天保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特别是抗性淀粉类主食,如冷藏后复热的米饭、土豆等。其中的科学原理是抗性淀粉在小肠中难以被消化吸收,像膳食纤维一样进入大肠,被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这一过程不仅能减少实际热量吸收,还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代谢健康。
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这个方法的效果个体差异很大。首先,这个方法可能对AMY1基因拷贝数较少的人群(唾液淀粉酶分泌不足)效果有限。其次,摄入量需要精确控制,普通成年人每日主食建议控制在150—200克,过量仍会导致热量超标。最后,主食减肥法对搭配要求高,必须配合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豆制品)和大量蔬菜,否则可能营养失衡。
(3)轻断食、间歇性断食。这是一种备受追捧的减肥方法,包括16+8(16小时禁食,8小时进食)、5+2(每周2天极低热量)等模式。适度轻断食确实有助于控制总热量摄入,但不少执行者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禁食期间过度饥饿,导致进食窗口暴饮暴食;二是忽视食物热量,认为“只要在时间窗口内,吃什么都可以”。实际上,轻断食成功的关键在于进食期间仍要保持营养均衡。
(4)明星减肥法(又称“黄瓜鸡蛋法”)这是被明星快速减肥带火的方法,这种极端低热量、单一食物的减肥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体重数字下降,但会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降低,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极易反弹。更重要的是,长期营养单一可引发脱发、女性月经紊乱、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后果。
代餐食品盘点:是馅饼,还是陷阱
代餐食品作为近年来饮食领域的新兴品类,品种繁多,让有减肥需求的群体看了很难经得住诱惑,但代餐食品真能代替正餐吗?目前,市面上比较火爆的代餐产品为代餐粉、代餐奶昔、蛋白能量棒、即食肉类代餐、轻食盒子等。
代餐食品最明显的特征是低能量、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假设我们正常吃一日三餐,平均每餐会摄入500—1000千卡的能量,而每餐份代餐食品的能量仅为200千卡。如果我们的一日三餐完全被一份代餐食品取代,那么我们每天大概就只摄入600千卡的能量。这种低能量摄入的生活状态,确实能帮我们控制体重。但是,代餐食品还潜藏诸多健康风险:
首先,无论哪种形式的代餐食品都可能面临行业标准缺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目前,国内尚无关于代餐食品的强制性标准,仅有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作参考,市场监管亟待加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多次明确表示,不推荐将代餐作为长期减肥手段,其可能带来营养失衡和健康问题。
其次,营养不全面是代餐食品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长期使用代餐会导致营养素、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可能引发贫血、肠道菌群紊乱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再次,代谢适应性降低是代餐减肥的另一大隐患。当人体长期处于低热量摄入状态时,基础代谢率会逐渐下降以适应能量短缺,这种现象被称为“代谢适应”。一旦恢复正常饮食,由于代谢率已降低,体重很容易快速反弹,甚至超过减肥前的水平。
最后,代餐减肥往往伴随严格的饮食限制,容易引发对食物的过度关注和焦虑情绪。一些减肥者会陷入“暴食—节食”的恶性循环,这样不仅影响减肥者的心理健康,还会扰乱其正常的饥饿感和饱腹感机制,使体重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的3大黄金法则
面对五花八门的减肥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犹如一盏明灯,为减肥人群指明了科学方向。这份《指南》融合了现代营养学理论和传统医学智慧,提出了多学科优势互补的减肥原则。
1.能量控制:精准计算最好
《指南》明确指出,控制总能量摄入是体重管理的关键,但绝非盲目节食。科学的方法: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推荐量为男性1200—1500千卡/日,女性1000—1200千卡/日的限能量平衡膳食。适度而非极端的热量缺口,既能保证减重效果,又避免因过度节食带来代谢损伤。
《指南》还建议,可根据身高计算理想体重:标准体重(千克) = 身高(厘米) - 105,再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求量制订个体化方案。这种个性化能量计算方式,远比一刀切“每天只吃800千卡”要科学合理。
2.营养平衡:3大营养素的黄金比例
与生酮饮食等极端方法不同,《指南》强调3大营养素的科学配比: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这种平衡的供能比例,既能满足身体各系统正常运转,又能保证减重期不出现营养缺乏的问题。
需要特别注意,减重期间应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虾、瘦肉、豆制品)的摄入,有助于保持肌肉量,避免基础代谢率大幅下降。同时,还要优选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
3.饮食行为:容易被忽视的减重关键
除了“吃什么”和“吃多少”,《指南》还特别强调“怎么吃”的重要性,提出4点实用建议:
(1)定时定量规律进餐: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建议在下午5—7点进食,之后不宜再进食。
(2)控制零食饮料:避免随意进食零食、喝含糖饮料,尤其要戒掉夜宵。
(3)细嚼慢咽:减缓进餐速度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总食量。
(4)调整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摄入。研究表明,改变进餐顺序这一项,就能帮助减少约10%的热量摄入。
科学饮食实战手册: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转化
了解《指南》的基本原则后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呢?平衡膳食需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原则,这样才能让人轻松瘦下来,并且瘦得健康、瘦得持久。
1.平衡膳食的“三要三不要”原则
(1)要多样化:《指南》建议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一个简单的实现方法:每餐包含主食、蛋白质、蔬菜三种类别,主食可粗细搭配(如糙米、燕麦),蛋白质交替选择(如鱼、豆制品、蛋类轮换),蔬菜选择不同颜色的品种。
(2)要控油、盐、糖: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烹调油20—25克,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日常可使用限盐勺、喷油壶等工具量化。还需要特别警惕隐形盐(如酱油、腌制品)和隐形糖(如酸奶、沙拉酱)。
(3)要合理分配三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推荐为3∶4∶3。特别要重视早餐质量,避免“早餐马虎、午餐应付、晚餐暴食”的不良模式。
(4)不要极端限制某一类食物:无论是完全戒碳水,还是完全不吃脂肪,都是不科学的。正确的做法是选择优质来源:碳水化合物优选全谷物、杂豆类;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坚果)。
(5)不要分心进食:专注进食有助于感知饱腹信号。研究显示,分心进食会多摄入约15%的热量。
(6)不要追求速效:《指南》指出,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是6个月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速度为每月减2—4千克。过快减重可能导致肌肉流失、代谢率下降,增加反弹风险。
2.让健康饮食习惯变得简单可持续
最好的减肥方法,是能坚持一生的饮食方式。《指南》强调:减重者要循序渐进地减至正常体重。那就需要将健康饮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让健康饮食习惯变得简单可持续,只有这样才能收获理想体重,获得长久的健康。
(1)食材选择技巧:购买小包装油盐调料,便于控制用量;冰箱常备洗净切好的蔬菜,减少烹饪阻力;办公室抽屉存放坚果、全麦饼干等健康零食,避免饿极暴食。
(2)外食应对策略:优先选择清蒸、白灼等低油烹饪菜品;点餐后主动要求少油少盐;避免光盘压力,剩余打包不浪费。
(3)3步走尝试前沿减肥法:①在尝试某一热门减肥法之前,应先进行医学评估,通过人体成分分析、静息代谢检测等明确自身代谢特点;②接受专业指导,可以通过正规医院营养科制订个体化渐进方案;③实施动态监测,关注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减肥科技的进步,不是为了创造更多“捷径”,而是提供更精准的方案。最好的减肥方法,或许不是让你瘦得最快的方法,却是让你一直保持健康状态的方法。
(编辑 王 幸、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