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饮水易拖药效“后腿”
作者: 廖世莉专家简介

苏 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药学部主任药师。擅长女性妊娠、哺乳期用药,糖尿病甲状腺等内分泌疾病的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相关研究。
在吃药这件事上,每个人的习惯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用凉水,有的人喜欢用热水,有的人甚至不喝水就能将药片咽下。事实上,根据药物的不同,吃药时有很多讲究,如果没搞清注意点,药效可能也会大打折扣。

服药用错水影响药效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服药时白开水是最佳“搭档”。很多人或许不以为然,认为只是一口水的事,茶水、牛奶、果汁等也可以,殊不知会对药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1.别让茶水毁了你的药效
茶叶中有一种成分叫鞣质,可与硫糖铝、碳酸钙、硫酸亚铁等药物中的铁、镁、铝、铋、钙等多种金属离子在肠道里发生化学反应,成为难溶的物质,让身体无法吸收。鞣质还会与一些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利福平、麻黄碱、小檗碱、阿托品等结合生成难溶性鞣酸盐沉淀物,不易被吸收,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它还能与酶制剂,如多酶片、胰酶、胃蛋白酶等药物中的酰胺键或肽键形成牢固的氢键,改变药物的性质,降低药效。此外,茶叶中还含有咖啡碱、茶碱等成分,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会影响镇静催眠药(如安定、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发挥作用。
2.牛奶服药要谨慎
很多人早晨有喝牛奶的习惯,有些人图省事用牛奶就药,殊不知牛奶和一些药物会产生化学反应。尤其是以下3类药,坚决不能和牛奶同服。
(1)抗菌药物:牛奶中的金属离子钙,可与部分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四环素、红霉素、甲硝唑等结合形成不溶性螯合物,降低抗菌作用。
(2) 钙、铝、铁制剂:牛奶中的蛋白质可与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氢氧化铝等钙、铝制剂形成凝块,不仅影响吸收,还会加重胃肠的负担。牛奶中的钙离子可与铁剂在十二指肠吸收部位发生竞争,使铁剂吸收减少,降低铁剂的药效。
(3)抗酸药:枸橼酸铋钾、复方铝酸铋、碳酸氢钠等抗酸药与牛奶同服可导致乳碱综合征,出现肌肉无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症状,诱发碱中毒、高钙血症。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酚苄明,还有奎尼丁、异丙嗪等对胃肠刺激较大,部分老年人的胃肠功能不好,吃药后胃肠易受刺激,甚至引发胃出血。此时可用牛奶服药,牛奶会像保护膜一样附着在胃表面,减小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3.果汁甜甜,送药有危险
很多人还喜欢用果汁送服药物,这样既可以掩盖药物的苦味,还能让服药变得轻松。这种看似“聪明”的做法,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
降压药,如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尼卡地平等与柑橘类水果汁同服,会使降压药的生物利用度提高,引发低血压症状。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与柑橘类水果汁同服,会使肌溶解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咪达唑仑等与柑橘类水果汁同服,会延长药物的代谢速度,延长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加重嗜睡、头晕等后遗症状,第二天易出现“宿醉”的现象,司机和高危精密操作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抗过敏药与柑橘类水果汁同服,可能诱发抗过敏药物的不良反应,引发头晕、心悸等症状。
此外,黑桑椹汁、野葡萄汁、石榴汁也会发生类似的作用。为安全起见,建议在服药期间,少喝果汁、果茶,少吃柑橘类水果。
水量不对,药效会“缩水”
我们知道吃药该用白开水送服,那喝多少水才能让药物达到最佳疗效呢?
1.无特殊要求的药正常喝水就好
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可用150—200毫升的水送服药物。大部分的片剂,如果送服时饮水量太少,药物仅靠少量的胃液很难完全分解,可能导致吸收不完全;如饮水量太多,水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的速度,也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如果服用中药颗粒剂,可冲泡成150—200毫升的汤剂,喝完后再用水漱口。对于大颗粒的胶囊,建议饮水量不少于300毫升。胶囊由明胶制成,遇水会变软变黏,很多人不用大量水送服会有“卡喉咙”的感觉。胶囊类药物滞留在食管中难以溶解,会对食管黏膜产生刺激,严重者可引起食管炎。
2.服用这些药要大量喝水
(1)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经肾排泄,大量饮水可以避免引起肾损伤。磺胺类药,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唑和柳氮磺吡啶由肾排泄,在尿液中的浓度高,可形成结晶性沉淀,出现结晶尿、血尿、尿痛和尿闭等症状,大量饮水可让尿液冲走结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肾毒性较大,多喝水可以稀释并加快药的排泄。抗病毒类,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可导致药物结晶性肾衰竭,吃药期间要多喝水。
(2)抗痛风类药物:如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等,要加大送服的水量,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升,减轻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同时协同碱化尿液,防止尿酸排出过程中在泌尿道形成结石。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在空腹下用至少200毫升水送服,避免双膦酸盐类药物对食管的刺激,服药后不宜立即平卧,应保持上身直立30分钟。
(3)2类盐类泻下药、解热镇痛药:如硫酸镁和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下泻或出汗后会丢失大量水分,需要多补水,防止水盐代谢紊乱。
3.服用这些药后应少喝水
(1)胃黏膜药物:如硫糖铝、果胶铋等,仅需要少量水送服,并且服药后30分钟内不宜喝水,以免保护膜被水稀释。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具有较强吸附力,可均匀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以吸附致病性微生物。服用后如果饮用过多的水,会影响药物对消化道内病菌的固定和抑制作用。
(2)止咳药及润喉片:如止咳糖浆、复方甘草合剂等,通过覆盖在呼吸道黏膜上,形成保护膜,减少神经末梢刺激达到止咳作用。服药后不宜立刻喝水,如果觉得口干,应在服药30分钟后饮水。
(3)急救药:经口腔黏膜吸收的急救药,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硫酸沙丁胺醇等,喝水太多会将口腔中的药物快速冲入胃里,影响疗效。
水温不合,药效“打折”
不少人老年人都习惯用热水(40℃以上)吃药,其实有些药是不适合用热水送服的。
(1)助消化的酶类和含活性菌的制剂:如胃蛋白酶合剂、复方淀粉酶口服溶液、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酶是有活性的蛋白质,遇热变性凝固,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此外,益生菌用开水冲泡或送服可将药物中的活性菌杀死,失去治疗作用,应用低于40℃的温水或凉开水冲服。
(2)遇热易被氧化还原的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等,其性质不稳定,遇热后易被氧化还原分解而失去药效。
(3)胶囊制剂:胶囊的主要成分是明胶,遇热水明胶会融化,胶囊里的药物会迅速释放,不仅影响口感,还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糖浆类药物:用热水冲服止咳糖浆会稀释糖浆,降低糖浆黏度,使其不能覆盖在发炎的咽喉等部位形成保护性药膜,服用此类药物水温要低于37 ℃。
(5)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中药:如金银花、柴胡、荆芥、藿香、薄荷等中药,都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这种芳香气味来自药物本身的挥发油。挥发油多不稳定,遇热容易挥发和分解。很多含有此类中药成分的中药颗粒剂和冲剂在冲服时水温最好不超过40 ℃。
(6)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易水解,水温过高会加速水解速率,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可引起类似青霉素过敏等症状。冲服阿莫西林颗粒时应将水温控制在40 ℃以下,尽快服用,不宜久放。
喝水服药看似是一件平常的小事,却蕴含着诸多的医学讲究。服药前,我们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服药。只有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才能让药效达到最佳。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