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鸟还要警惕这个“隐形”危害
作者: 江晨专家简介

周建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委员。擅长肺癌个体化治疗及精细化全程管理,肺部块影、肺部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肺部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纤维支气管镜下诊疗技术、CT引导下肺穿刺技术,在肺癌新疗法(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沈 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浙江省医学会营养与代谢分会委员,浙江省呼吸介入学组委员。擅长肺癌早期诊断、精准及个体化治疗,呼吸慢性气道及感染性疾病诊治,气管镜、胸腔镜、肺穿刺等诊断性操作。
当身着彩衣、脸颊自带腮红的“鸟中哈士奇”——小鹦鹉,歪着脑袋向你抛媚眼的时候,99%的人会在30秒内沦陷。然而,就是这个可爱的小东西,饲养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不然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
〇 肺癌的阴霾再次袭来
68岁的华姨5年前被确诊为早期右肺腺癌,经过积极治疗已经康复,术后她一直定期复查胸部CT。然而,这次复查的结果让她感到不安——左肺新出现一个实性结节。“难道肿瘤又复发了?”华姨忧心忡忡,难掩惊慌。主治医生对比半年前一切正常的CT报告,认为这个结节可能是炎症性病变。为了明确病因,医生详细询问华姨的生活环境和接触史。华姨想了半天也没想到有何异常,但在不经意间提到她新增的快乐——养了一只羽毛雪白的鹦鹉。经详细检查确诊,是华姨亲密接触的这只鹦鹉让她患上隐球菌肺结节。
〇 警惕鸟粪里的“隐秘杀手”
隐球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侵袭性真菌,可导致免疫功能正常及免疫功能受损的人患隐球菌病。现在主要致病的是新型隐球菌,多存在于土壤、苔藓、腐烂的有机物中,尤其是鸽子、鹦鹉等鸟类、家禽粪便中的菌体含量很高。鸟类体温高约42℃,新型隐球菌很难引起鸽子感染发病,但人吸入含菌量较高的灰尘就易被感染。

隐球菌可侵袭人体任何组织和脏器,常见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肺、皮肤、前列腺、眼、肾上腺、骨髓等。呼吸系统是隐球菌入侵人体最常见的通道,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重症肺炎。如果隐球菌没得到及时控制,会从肺部播散至全身其他部位。它最易侵犯的是中枢神经系统,会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不仅治疗困难,预后也较差,甚至可能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后果不堪设想。
一般来说,健康人对隐球菌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才易侵入人体致病。因此,该病好发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以及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白血病、晚期肿瘤和器官移植等患者。上述易感人群中有养鸟史或鸟类接触史者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头痛、呕吐等肺部或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经诊断不明或一般治疗无效时,均应警惕隐球菌病。
〇 如何治疗隐球菌病
一旦怀疑感染隐球菌,可进行病原学检查,如墨汁染色镜检、真菌培养、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还有分子生物学、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抗真菌感染的治疗。
隐球菌病属于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疾病,一般隐球菌感染者需要接受6—12个月的抗真菌治疗。治疗隐球菌感染常用的药物有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三唑类药物等,治疗期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并酌情配合其他治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依从性,切不可因嫌麻烦,而自行中断治疗。
〇 如何科学愉快地养鸟
尽管鸟类会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但我们可能无法割舍这一萌宠,那我们又该如何科学愉快的与它们安全共处呢?
(1)特殊人群慎重养鸟:对鸟类抗原中最常见的动物源性蛋白过敏人群(可以到医院提前做检测),应避免接触、饲养鹦鹉等鸟类。家中有老人、儿童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也应慎重养鸟。
(2)定期体检:如果家中已有鸟类,我们可在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同时,定期带鸟类去兽医院检查,确保其身体健康,避免携带病原体。
(3)保持通风,做好清洁: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应远离可能产生隐球菌气溶胶的环境,降低吸入病原体的风险。养鸟人士要定期清洁鸟笼,清洁鸟笼或接触鸟类时建议戴口罩和手套,勤洗手,垃圾要及时清理出去,粪便和羽毛粉尘不要堆积在家中。
日常养鸟,正常人群只要做好个人防护、妥善处理鸟粪、加强锻炼,还是能与鸟类和平共处的。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