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有7招,“婉拒”假性饥饿
作者: 刘敏 王倩在临床营养科门诊,常有患者带着这样的疑惑前来咨询:“医生,我刚吃完饭没多久,怎么感觉又饿了?”“看到别人吃好吃的,我就忍不住跟着吃,这是怎么回事?” 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有趣的医学现象 —— 假性饥饿。
饥饿感,通常是机体需要能量时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胃肠道排空时,血液中能量物质,如葡萄糖等水平降低,大脑便会发出进食信号,促使我们产生饥饿感,提醒身体该补充能量了。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胃肠道未排空,血糖水平也处于正常范围,人们却依然会感觉到饥饿,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假性饥饿。那么,假性饥饿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是什么让饥饿感学会“撒谎”
1. 不是真饿,是情绪使然
有些人在生气、焦虑、难过或高兴时可能会暴饮暴食,这是因为人的情绪波动往往会对食欲造成影响。当我们遇上令人开心的事情时,总会想“吃顿好的庆祝一下”;当被压抑情绪笼罩时,往往会借助食用大量甜品来慰藉自己。
无聊也是引发假性饥饿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感到无所事事,如周末躺在家里一整天,只是刷刷手机、看看电视,那么为了打发时间,很多人会顺手拿起零食“狂吃”。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容易在不经意间过度进食。此外,如果平时养成了吃零食、喝奶茶的习惯,即便身体没有摄入需求,也会让人控制不住地想进食。这种习惯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或情境下逐渐形成的,若想改变,就需要调整生活习惯。
2. 看不得别人“吃独食”
除了心理因素,视觉、嗅觉也能对假性饥饿的出现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我们看到他人享用美味食物时,即便自己已经吃饱,也可能会受到视觉刺激而再次产生饥饿感,这种现象被称为 “视觉诱导”。美食的外观、散发的香气、别人享受美食的模样,都会刺激我们大脑中的嗅觉和视觉相关区域,激发进食欲望;高糖、高油的甜品,辛辣刺激的川菜,这类食物因其独特的风味和鲜艳的色泽,往往对大脑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让人难以抗拒。另外,高糖、高脂食物在进入人体后,会刺激大脑的奖赏机制,使我们产生愉悦感,这也是人们即便吃饱了,还会忍不住吃巧克力、薯片等食物的原因。
3. 不是饿了,而是病了
假性饥饿还可能与生理、病理等因素相关。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在血糖尚未降至正常水平时,由于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可能会使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从而产生饥饿感。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反应和低血糖症是不同的概念,低血糖反应是指血糖快速下降或相对降低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而低血糖症则有明确的血糖值。消化性溃疡患者也是假性饥饿的常见人群,他们进食后,胃内的食物能缓解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减轻疼痛,所以这类患者只有不停地吃东西,才能让自己更舒服。此外,部分药物会刺激食欲或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进而让人们产生饥饿感。比如一些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调节,从而干扰食欲信号,让人食欲大增。
真假饥饿,如何区分
想要合理应对饥饿感,要学会辨别真性饥饿和假性饥饿。
真性饥饿,又叫生理性饥饿,是身体真正需要补充能量时发出的信号。通常在饭后几小时逐渐产生,主要感觉在颈部以下,如肚子会发出 “咕噜咕噜” 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身体迫切需要能量,进食后不仅饥饿感就会消失,还能获得满足感。此外,真性饥饿对食物的选择要求相对较低,只要能提供能量的食物都可以满足需求。
假性饥饿,又称情绪饥饿,是一种随机、突然产生的感觉,一般发生在颈部以上,如表现为嘴巴想吃东西的欲望。即便吃饱了,这种饥饿感依然存在,并且还伴有后悔、罪恶等情绪。与真性饥饿不同,假性饥饿更倾向于选择高热量、高糖、高脂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给人带来愉悦感,满足情绪上的需求。
真性饥饿通常发生在两餐之间,与进食时间、食物消化吸收等情况密切相关;假性饥饿的发生时间则不固定,可能刚吃完饭不久就又想吃东西,其产生更多是情绪或心理因素导致的。
教你7招,应对假性饥饿
了解了假性饥饿的成因和特点,那么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有 7 种应对方法。
第一招:规律饮食,保持良好进食节奏
规律饮食是控制饥饿感的基础。我们应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指导,在固定的时间进食。一般来说,早餐可安排在 6:30—8:30,午餐在 11:30—13:30,晚餐在 18:00—20:00。三餐合理分配,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如果在两餐之间感觉饥饿,可以在上午 10 点或下午 3 点适当加餐,选择低糖水果、奶制品等,既能缓解饥饿感,又不会对胃肠造成太大负担。
第二招:调整饮食结构,增强饱腹感
在饮食中,要注重选择体积大、热量低的食物,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饱腹感,同时还能提高身体的营养水平,比如绿叶蔬菜、水果等。优质蛋白质也不可或缺,鸡鸭鱼肉、坚果等食物,不仅能增强饱腹感,还能延缓胃排空速度,让我们在少吃的情况下也不容易感到饥饿。例如,在午餐中增加一份鸡胸肉或鱼肉,能明显延长饱腹感的时间。
第三招:科学选择加餐食物,避免高热量零食
加餐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食物。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快,容易让人更快地产生饥饿感。可选择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作为加餐,如奶制品(原味酸奶、牛奶)、鸡蛋、黄瓜、番茄、原味坚果等,这些食物既能有效缓解饥饿,又有利于身体健康。如吃一把原味杏仁,既能补充能量,又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能长时间维持饱腹感。
第四招:重视早餐质量,开启健康一天
早餐对于维持饱腹感和一天的状态至关重要。应避免只吃单一的碳水化合物,如只喝稀饭,这样很容易在上午就感到饥饿。可在早餐中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搭配鸡蛋、蔬菜等,既能增强饱腹感,又能为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充足的能量。早餐可尝试一份全麦面包夹煎蛋和生菜的组合,既营养丰富又抗饿。
第五招:先喝水,避免口渴误判为饥饿
我们以为的饥饿感,有时可能只是身体缺水发出的信号。当感觉饥饿时,可以先喝一杯水,观察饥饿感是否缓解。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应在 1500—1700 毫升。如果天气炎热或运动量较大,需要适当增加水分摄入。日常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
第六招:适度运动,控制食欲
适度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有效控制食欲。运动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促进内啡肽分泌,让人感到心情愉悦,从而减少对食物的渴望。每周可以进行 3—5 次的有氧运动,每次 30 分钟以上,如慢跑、游泳等。运动后,身体会更加清爽,食欲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第七招:注重心理调节,避免情绪影响食欲
情绪波动容易引发假性饥饿。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阅读书籍、运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改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情绪问题而过度进食。当感到情绪不佳时,不要立刻选择用食物来缓解,而应选择其他方式放松自己,如听音乐、和朋友聊天等。
(编辑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