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这样“合作”反伤身

作者: 张明

中西药这样“合作”反伤身0

近日,65岁吴大妈来药学门诊就诊,自诉3天前有感冒症状,伴有低热,于是自行去药店购买了感冒灵胶囊和氨酚伪麻美芬片,现症状有所缓解,但出现胃部不适、头痛等症状。来院就诊,经接诊药师问诊后发现,吴大妈存在重复用药情况。感冒灵胶囊中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氨酚伪麻美芬片中也有该成分,对乙酰氨基酚使用过量,易发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严重者易引起严重肝功能损害。

中西药联用有优点

中药和西药各具特点,将两者合理联合使用,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达到协同增效、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1.协同增效。中药和西药联用可能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例如黄连、黄柏和四环素联用,可增强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的疗效;金银花和青霉素联用,可加强青霉素杀菌作用;枳实和庆大霉素联用,可提高庆大霉素抗感染的作用;茵陈蒿汤、大柴胡汤和西药利胆药联用,可增强消炎利胆的作用;治疗幽门螺杆菌时,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方和西药三联或四联疗法联用时,可增强其根除治疗疗效。

2.降低毒副作用。中西药合理联用,可以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缓解一些西药的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例如氯氮平是一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但其具有一定的肝损害作用,石麦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保肝利胆的作用,通过联合用药,可以降低氯氮平的肝损害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海螵蛸、白及粉和氟尿嘧啶、环磷酰胺联用时,可保护胃黏膜,减轻胃肠道反应。

中药+西药,不能自己说了算

随着中西医药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联用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可取长补短,使疗效增强,病程缩短,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尤其是对疑难重症的治疗,有时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肿瘤患者在化疗同时服用中药能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肾脏病患者在服用激素治疗期间配合中药,可减少激素的用量,降低毒副反应等。但是,如果中西药配伍不当、剂量不适或用法错误等,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反应增加,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中西药联用时,应注意合理性和安全性。

中药和西药联用须遵医嘱,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联用,不能由患者自行添加,否则很容易出现药物超量、重复用药等情况。一般来说,服用中药和西药之间需要间隔30分钟至1小时。有些患者患有多种疾病,用药品种也多,须咨询医生或药师,合理安排服药时间,降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贸然联用反伤身

中药和西药的作用机制不同,中西药联合使用若不合理,则可能产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药物减效或失效,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如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

1.产生拮抗作用:中药中的甘草、人参、鹿茸、何首乌等与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联用,可减弱降血糖的作用。因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可促进糖原异生,升高血糖。

2.影响吸收代谢:中药中的一些特殊成分,如中药中含钙、汞等特殊成分,如和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等抗菌药物合用,可能会产生络合物,影响药物吸收;含鞣质的中药及制剂,如地榆、山茱萸、五倍子、六味地黄丸等,在与乳酶生、多酶片等酶制剂联用时,可与酶的酰胺键或肽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缔合物,使酶的效价降低,影响药物疗效。

3.产生毒副作用:有些中成药中也有西药的成分,比如银翘片中含有可解热镇痛的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同时服用其他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有可能导致药物过量,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中成药六神丸、救心丹中含蟾酥、夹竹桃等中药,此类中药有强心苷成分,具有与洋地黄相似的强心作用,如与地高辛、洋地黄等强心苷类合用,易诱发强心苷中毒,出现频发性早搏等心律失常。

(编辑    周逸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