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之花
作者: 王娟每天早上,我都习惯提前半小时来到科室,完成在院妇科重点患者的查房及疑难手术的商讨工作。
作为一名妇科大夫,不管是门诊日还是手术日,我都习惯每天按时去看看患者的情况。早上查房时,我会尽力用充满关爱的语言鼓励患者,因为我知道她们真的很需要这方面的关怀。在面对痛苦的患者或焦虑的患者家属时,我通常会对他们说:“明天会比今天好,后天会比明天好。”这样的话语不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更是一种对患者的鼓舞和希望。
大家都说我走路特别快,因为我心里总想着“走快一步,就能多看一位患者”。在门诊日,许多预约不上号的患者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我基本上不会拒绝,总是尽量加号,这就导致中午的门诊常常很晚才能结束,甚至没给自己留出吃午饭的时间就又要继续看下午的门诊患者了。朋友们有时候开我的玩笑,说我走路很快,却总赶不上吃饭。
有时候,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治疗方案,可以帮他们节省资金和时间,并对自己的病情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也能消除患者日常的焦虑情绪。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时间刻度显得不同寻常。对于我来说,2021年在生命里显得尤为特别。那年,我经过长达3个月的封闭式培训,挥别了家人和同事,带着一颗坚定的心,加入了中国(江苏)第31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踏上了援外医疗之旅。
在桑给巴尔北部的奔巴岛上,美丽的热带风光背后隐藏着艰难的现实——缺水、缺电、医疗资源匮乏。我们团队驻扎在由中国全额援建的阿布杜拉·姆才医院,甫一抵达便开始了医疗工作。在这里,我们经常在停电时用手机灯光照明,然后继续完成手术,手术室成了展现专业与勇气的舞台。
2021年11月,我和团队与当地医生合作,完成了奔巴岛地区首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为当地妇科手术开辟了新纪元。2022年4月,我们在奔巴岛首次进行腹腔镜下恶性肿瘤根治术,有效提升了当地大病诊疗能力。2022年6月30日,由我和麻醉科单希胜医生、当地医院妇产科阿布杜医生和阿里医生组成的医疗小组,成功实施了奔巴地区首例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手术顺利,术中几乎无出血。目前,患者的术后恢复良好。
想到曾11次成功抢救妊娠大出血的产妇,我至今仍心有余悸。当时患者在凌晨2点因难产入院,胎儿过大,无法自然娩出,胎儿已失去生命的迹象。接到电话,我立刻赶往医院实施阴道助产,成功助娩胎儿并取出胎盘。不料,就在分娩10分钟后,产妇突然出现血压下降、神志不清。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我判断产妇可能是子宫破裂导致腹腔内出血。产妇已处于失血性休克边缘,我决定立即手术。我一边安排输液备血,一边打电话通知队友单希胜准备麻醉,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抢救就此上演。经过2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子宫切除术。随着殷红的血液缓慢输入,产妇身体的各项体征趋于平稳,脱离了危险。
救下一个个母亲,也迎来一个个新生命。流产27次的瑞特玛特顺利产子,让当地医护人员惊呼“这是一个奇迹”。此前,为了避免她再遭不幸,多学科诊疗团队为她开展宫颈环扎术,给肚里的宝宝系上“安全带”,并通过定期产检为保胎创造有利条件,瑞特玛特最终顺利分娩。这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对生命奇迹的见证。这个成功的案例在奔巴岛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激发了当地人民对医疗的信心。

由于中国的医疗团队医术精湛、温情真诚,当地的民众都特别信任中国医生。医疗队送医下乡、发放药品时,很多人早早排着长队等待就诊。每次我们走在街上,总有当地人热情地竖起大拇指打招呼。丁香花盛开时满岛清香,晒干后红艳胜火,就好像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中国医疗队薪火相传、救死扶伤,诠释着中非之间源远流长的深情厚谊。
2022年9月,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总统姆维尼在总统府亲自接见了中国(江苏)第31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他对医疗队一年来的无私奉献表示感谢,并颁发奖章及纪念证书,这是对我们努力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关于我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勇气、奉献和影响力的旅程。团队在桑给巴尔提供了急需的医疗服务,激发了当地医疗系统的发展。这是中国与非洲之间深厚友谊的体现,也是国际合作与人文关怀的典范。
在过去从医的20多年里,我治疗了超过20万名患者,进行了1万多台手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工作上全力以赴难免会忽略家庭,但我不后悔。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能够走到现在我很开心,感觉自己活得很充实。
(编辑 黄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