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预警“尿”中藏

作者: 王康钰

专家简介

健康预警“尿”中藏0

程小宝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荣誉助理副教授,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肾脏外科学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委员。擅长微创技术治疗泌尿系肿瘤、结石,前列腺疾病等,尤其擅长上尿路良恶性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治疗,特色开展经腹腔途径肾肿瘤微创保肾手术、单一体位肾盂输尿管肿瘤微创根治手术等。

尿液,这个我们每天都会接触的“脏东西”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却是人体健康的忠实记录者,其中蕴含着十分重要的健康信息。当人们生病去医院就诊,医生大都会建议患者进行尿液化验,这是因为尿液不仅是人体排泄的一种废物,它还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晴雨表,通过尿液中隐藏的“秘密”,医生能够对患者目前的健康状态作出相应判断,从而开展治疗。本文将为读者讲解有关尿液的知识,包括看懂尿液中隐藏的健康信号、如何通过尿液判断自身健康状况,以及尿液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等,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 尿液的“来龙去脉”

很多人都知道尿液由肾脏产生,但其实它的形成开始于血液。我们饮食和代谢过程中摄入的水分会被吸收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肾脏内的肾小球会过滤掉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原尿;原尿中含有大量的水、盐分、尿素、尿酸及一些代谢废物。随后,原尿流经肾小管,其中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等有用物质会被肾小管细胞重新吸收回血液中;另外一些物质(氢离子、钾离子、某些药物和代谢废物)会被分泌到尿液中,这是一个主动分泌的过程。经过重吸收和分泌的步骤后,剩余的液体将带着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和电解质,形成最终的尿液。此时尿液中某些成分的比例和含量可以反映我们的健康状况。

● 医生为何热衷于“看尿”

小到感冒,大到肿瘤,只要去医院看病,就常会听到医生说一句:“去把尿化验一下吧。”为什么医生热衷于“看尿”?尿液分析是一种强大的诊断工具,每年的常规体检项目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通过深入剖析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医生能够帮助患者发现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肝脏功能障碍等疾病的踪迹。尿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异常升高可能暗示着肾脏遭受损害,而葡萄糖的出现则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警示,尿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的显著增加通常预示着感染或炎症的存在。尿液的酸碱度能够反映体内的酸碱平衡状态,异常可能与特定的健康问题相关联,比如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同时,尿液中的电解质水平也是评估肾脏功能和体内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指标,电解质的失衡可能预示着肾脏疾病、脱水、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状态。此外,尿液中的胆红素和尿胆原检测在诊断肝脏疾病时尤为关键。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表明肝脏受损,无法正常处理血液中的胆红素,而尿胆原的变化则能反映出肝脏对红细胞的分解处理能力。

健康预警“尿”中藏1

值得注意的是,尿液分析还能检查出药物或毒物的使用痕迹。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尿液中的存在可以作为药物滥用的直接证据,或者提示患者可能接触到了有毒物质。

● 尿液颜色、气味、量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尿液的颜色、气味和量的变化可以为我们提供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线索。

颜色

尿液的颜色会因为多种原因而发生变化,比如水分的摄入量、某些食物、药物或者疾病。平日里,如果尿液颜色变得非常淡,一般是因为摄入了过多水分;如果尿液颜色偏深,变成深黄或琥珀色,可能是脱水的信号,需要多喝些水。当吃了胡萝卜、南瓜、橘子这类食物后,尿液可能呈现橘黄色。因为这类食物中的胡萝卜素是一种脂溶性的色素,大量摄入后,身体无法迅速将所有的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多余的胡萝卜素便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肾脏,并随着尿液排出人体,从而使尿液呈现黄色或橘黄色。

某些疾病同样会影响尿液颜色。常见的有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结石、泌尿系统肿瘤、下尿路感染等可使尿液颜色变得异常;某些肝胆疾病的患者尿液会呈现浓茶色或黄褐色,如急性黄疸型肝炎可能导致尿液呈现棕褐色;某些血管内溶血疾病可能导致尿液呈现酱油色或黑色。

一些药物中含有能够通过肾脏滤过进入尿液的小分子色素,这些色素可以改变患者尿液的颜色。例如,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奎宁、磺胺类药物能使尿液颜色变成赤黄色或棕色;甲硝唑可能导致尿液变黑色;服用利福平片这类抗结核药物,甚至可能让患者尿液和汗液都变为橙红色。如果服用药物后尿液颜色发生改变,通常不用过度担心;如果停药2—3天,尿液颜色仍持续异常或伴有发热、疼痛、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排除病理变化或药物不良反应。

气味

最常见的尿液气味变化与饮水过少有关,饮水少时体内尿液会自然浓缩,导致尿液中的氨等成分浓度增加,产生较浓的气味。摄入大量动物蛋白或含有特殊气味的食物也会影响尿的气味。一些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可能随尿液排出体外,使尿液带有相应的气味。比如,芦笋、大蒜、洋葱等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含硫的代谢物,需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会让尿液带有明显的异常气味。

此外,疾病也是引起尿液气味变化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高,尿液中可能含有较多的糖分,他们的尿液会散发出一种甜味或果香味;尿路感染时,由于细菌的作用,尿液可能会散发出一种刺鼻的氨味或腐臭味;肝脏功能异常时,体内毒素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尿液中部分物质含量增加,从而产生异常气味。如果尿液气味突然改变且伴随疼痛或发热症状,往往提示着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发生,应及时就医检查。

排尿量

健康成年人每天的排尿量应在1.5—2升。不过,排尿量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饮食、气候和环境温度、年龄和性别、心理、药物等有关。正常情况下,大量饮水或摄入利尿饮品后排尿量会增加,而摄入盐分过多则可能因体液潴留而使尿量减少;人在高温环境下会通过出汗来散热,导致尿量变少,而在寒冷环境下则可能尿量增多;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可能让人感到尿频、尿急,却只能排出很少的尿。

排尿量过多或过少也与疾病相关。尿量过多可能与尿崩症、糖尿病、高钙血症和某些肾脏疾病相关,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肾脏的再吸收功能或增加溶质性利尿。而尿量过少,即少尿或无尿,可能与肾脏疾病、心脏功能异常、尿路感染和脱水等相关,这些状况可能减少肾脏的血液供给或导致尿路梗阻。涉及内分泌与代谢、泌尿系统、心脏功能等多个方面的疾病,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肾脏功能或体内水分平衡,从而导致排尿量的异常变化。

● 这几种“尿”预示着疾病

读完上文,相信大家已经对尿液的“色、味、量”有了一定了解,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几种临床中的“病态尿”,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在生活中更早地发现疾病的踪影。

(1)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的现象。轻微血尿一般只能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镜下血尿),而严重的血尿则会让尿液外观呈现出“洗肉水”的颜色或含有血凝块(肉眼血尿)。除女性生理期外,尿液中出现血迹基本与疾病有关。泌尿系统疾病和肾脏疾病是引起血尿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有肾结石、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尿中带血也可能是泌尿系肿瘤的前兆。出血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子宫、直肠等邻近器官肿瘤侵犯尿路,剧烈运动或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血尿,但发生概率较低。

(2)泡沫尿。尿液中出现大量不易消散的泡沫,往往与尿液中含有过量的蛋白质有关。泡沫尿出现的原因可以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饮水少、排尿次数少、尿液流速过快、长期大量进食动物蛋白等因素属于生理性因素;原发性肾脏疾病、继发性肾脏损害、各种重金属中毒、遗传性疾病等因素属于病理性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低,不足以形成明显的泡沫,当肾脏受损时,血液中的蛋白质被漏到尿液中,导致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才会产生泡沫。生活中,大家排尿后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尿液的状态,如果发现泡沫尿持续存在并伴随水肿、高血压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尿液检查,以排除肾脏疾病的可能性。

(3)乳糜尿。乳糜尿的特征是小便浑浊,呈乳白色或米汤样;当尿液中含有血液时,可能呈现红色或酱油色。乳糜尿通常因淋巴液进入尿液而形成,往往与疾病有关。淋巴管阻塞会导致淋巴动力学改变,致使淋巴液进入尿路,引发乳糜尿;丝虫病患者会因丝虫造成淋巴管损害,这也是乳糜尿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先天性畸形,如胸导管先天畸形或广泛淋巴管先天发育不全也可能导致乳糜尿的出现。

(4)黑尿。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大家稍作了解即可。黑尿是指尿液呈现黑色或深棕色,它的发生与疾病密切相关。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可能因体内产生大量黑色素而排出黑色尿液;阵发性肌红蛋白尿患者在运动后可能排出棕黑色尿液,并伴有肌肉无力,严重者可能逐渐发展为瘫痪。还有一种尿黑酸尿症是由于先天缺乏尿黑酸氧化酶,导致酪氨酸代谢出现障碍,使尿黑酸无法降解,这种情况下尿黑酸会随尿液排出人体或沉积于结缔组织。急性血管内溶血,如恶性疟疾,也可能导致患者排出黑色尿液,这种情况被称为“黑尿热”。

尿液是人体健康不可忽视的风向标,从中能够获取有关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尿液变化,做好观察,并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就医。

(编辑    董    玲、姚宇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