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乍到,舒畅情志,养好脾胃护健康

作者: 刘言

专家介绍

春来乍到,舒畅情志,养好脾胃护健康0

陈 延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芳村分院)主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于广东省名中医余绍源教授,已主持多个科研课题及参与多篇专著的编写。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病和内镜技术临床工作,擅长治疗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肠道易激综合征、缺血性肠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等。

春来乍到,舒畅情志,养好脾胃护健康1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就会影响到肝气的疏泄,使气机运行不畅从而招致各种疾病。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脾胃病多在此季节发生。同时,现代人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也会影响脾胃健康。本期内容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初春养护脾胃的重要性,帮助您在初春时节呵护健康,百病不生。

脾胃乃后天之本

脾胃在中医养生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将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为脾胃运化水谷,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气血),再运输传化到身体的四肢百骸。中医认为,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才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曾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可以看出,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养护。现代医学实验也表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立春之后,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人体胃肠也到了最活跃的时候。但值得注意的是,立春以后也是百病易发的时候,各种病菌悄然滋生,故中医有“百草回生,百病易发”的说法,人的脾胃在这时也会变得更加脆弱。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熬夜、暴饮暴食、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给脾胃带来更重的负担,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可以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胃气虚、胃阴虚。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食欲不振,腹胀,食入即饱或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泻,气短乏力,舌淡,脉弱无力;脾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食欲减退,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大便清稀,倦怠神疲,口淡,喜热饮,舌淡胖,脉沉细迟弱;脾阴虚的主要表现有干呕呃逆,嘈杂胃痛,口干而渴,大便干结,肌肉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脘隐痛,按之痛减,不思饮食,或食后不易消化,或食入即吐,少气懒言,舌质淡,苔白,脉虚弱;胃阴虚主要表现在饥而不食,口咽干燥,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不在此时注重保养,就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脾胃失和,以下信号须警惕

中医常说,脾胃不好百病生。如果把长寿比喻成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身体各个脏器组织没有扎实的基础,自然就会摇摇欲坠。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自己脾胃到底有没有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观察。

看胃口:脾胃虚弱的人往往胃口不好,没什么食欲。饭后容易感到腹胀不适,或者饭后会立刻想要上厕所。胃强脾弱的人则食欲好,但消化吸收力较差。如果突然想吃重口味的东西,也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看面色:“黄”是我们五脏中脾所对应的颜色,一旦脸色暗淡发黄,如果再出现食欲不振,进食后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或腹泻,那多半是脾胃受伤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接下来脸就会逐渐变成没有光泽的“萎黄”或者伴有水肿的“黄胖”。如果脾胃不好,除了面色黄,还可能会出现嘴唇发白、无光泽、易起皮等表现。

看体型:脾胃不好的人要么越来越胖,要么越来越瘦。有些脾胃虚弱的人,由于津液代谢失常,痰湿堆积在体内排泄无门,就变成“喝凉水都长肉”,或者肥而四肢不举、肌肉无力,身上的肉捏起来松松软软。

看湿气:脾主运化,人体中的水分运化需要通过脾来完成。脾胃虚弱的人水液运化代谢失常,游离在身体中的湿气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加重脾胃的虚弱,形成恶性循环,湿气越来越重,脾胃越来越虚弱。主要表现为身体困重、大便黏腻不爽等。

看舌头:一个人的脾胃是否健康,我们也可以通过舌头来判断。当脾胃出现问题,体内的湿气就会凝聚在舌头上,舌头上的舌苔会有厚重的感觉。若舌头上布满白苔,就说明脾胃运化功能出现了问题。

诸多因素影响脾胃,情志失调不可小觑

脾胃虚弱是现代人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也比以往快了很多,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出现了胃肠道问题,甚至不少学生因为学业繁重,也会被脾胃问题所困扰。专家告诉我们,脾胃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因素、压力因素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饮食不当会直接造成脾胃失调。我们的脾胃很娇气,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平时的饮食饥饱失常是脾胃受损的导火索。如果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会导致消化功能出现问题,时间久了,脾胃就会大受损伤。饥饱失常,在儿童中尤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以聚湿、生痰,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等症状。成人如果久食过量,可能阻滞胃肠的传导功能,导致腹胀、便秘、腹泻,严重时还会出现便血。另外,过度吃冷食、喝冷饮,也会刺激脏腑,造成脾胃虚弱,给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

同时,饮酒无度会导致脾胃受到酒精刺激,出现不适,甚至引起严重疾病。大家都知道,酒是五谷所酿,本是五味精华,适量饮酒,可以祛风散寒、醒脾开胃,有益身体健康。但过度饮酒则会为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因为大量饮酒后,超出人体承受能力的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变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微血管内皮损伤、栓塞,从而引起胃黏膜糜烂或溃疡的形成。当我们过量饮酒后,胃黏膜还会出现充血性片状红斑、糜烂和炎性渗出,对脾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新春佳节刚刚过去,肯定有不少人在假期里因暴饮暴食而饱受脾胃问题的折磨。不过,“饮食”和“酗酒”属于生活习惯因素,也是人们较为熟知的能够影响脾胃健康的两大原因,而下面要介绍的“情志因素”,则很少受到人们重视。专家表示,愉快的假期总是短暂的,春节假期转瞬即逝,辛勤的“打工人”又迎来了早出晚归的生活,这种情况下,总会有些人因为心理上的不适应而出现脾胃病的表现。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依赖脏腑精气的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情志失调则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职出现相应的临床病证。我们长时间思考,或者思虑过重,气机就会瘀滞不动,从而影响脾气的升降,然后就会导致各种脾胃的不适。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容易思虑过多,对计划做的事情思前想后、犹犹豫豫,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忧心忡忡,每日让自己陷于纠结、苦恼的困境中。这种情况会增加心理压力,让人倍感焦虑、压抑和不安,常常会引起失眠、烦躁、焦虑、抑郁,久之,胃肠道功能也深受影响。相关脾胃病症状可表现为胃肠功能亢进但不协调,疼痛等腹部不适的体验特别强烈,具体包括口干口苦,喉中堵塞感,吞咽困难,食管内异物感、反酸、烧灼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临床也有长期表现为莫名其妙的腹痛、烧心、贪食、腹泻等证型,治疗颇难应手。

如果情绪郁怒不舒,不仅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悦,还会影响脾胃。同时,快节奏的紧张生活和压抑的生存环境也一样会导致脾胃不适。因为中医认为肝主气的疏泄,当肝气不疏时,人就会易怒、抑郁、压抑。而肝能克脾,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肝郁状态时,脾胃就会受到影响。专家告诉我们,情绪低落、抑郁的患者,多数表现为胃肠功能下降,早饱、饱胀、食欲不振、嗳气、烧心、便秘或腹泻等;其他还有头痛、头晕、慢性疼痛无固定部位、疲劳感、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等。临床也有长期表现为与进食无关的腹胀、厌食、呕吐、便秘等证型,而常规的中西医药物往往难以见效。

舒畅情志,守护脾胃

早在《黄帝内经》中,我国传统医学就对“七情致病”和“七情治病”有了记载,解释了情绪和人体疾病之间的关系。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的健康有较大影响,过度忧思则伤脾,过怒则伤肝。现代研究也证实,精神心理因素与胃肠生理功能可以通过脑—肠轴互相影响,神经中枢通过肠神经将信息传达到消化道,影响胃肠功能,内脏效应也会通过中枢神经进而影响情绪。精神心理因素还能通过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胃肠功能。一般来说,激动、嫉妒怨恨、办事细心、神经过敏、压力过度、情绪紧张的人容易患脾胃病。因此,有人把胃病称为“心因性疾病”或“身心疾病”。

情绪相关性脾胃病的病因始终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故想要脾胃好,就要更有意识地主动管理自己的情绪,舒畅情志。初春季节,天气多变,使得肝气欲升而不畅,容易让人心情忧郁,情绪低落,所以此时要注意精神养生。根据中医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倡导以情制性,以情制情,以怒胜思,以喜解忧。然而,患者在具体运用时,还需要注意情绪刺激的强度和条件。因此,脾胃病一定要重视情志因素,治疗须调节情志,舒畅气机,从而使脾胃升降有序,气血生化运行如常,则病自祛矣。具体来说,就是要戒暴怒,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朗,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喜或过悲,减少疾病的发生。放下思虑,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生活,做到这些,我们的脾胃就会越来越好。

初春之际,调养脾胃有妙招

了解脾胃失和的症状之后,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有所防范,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及时关注脾胃健康。初春之际,我们也要学会观察气候特征,及时保暖,不让倒春寒伤及脾胃。同时,也要合理调整饮食、舒畅情志。

俗话说“春捂秋冻”,讲的就是早春养生仍要以保暖为主,注意防风御寒。到了春天,天气乍暖还寒,人容易感冒着凉。此时,也是各种病毒、细菌、真菌等繁殖的高发期,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就很容易受到疾病侵扰,所以做好保暖工作非常重要。保暖尤其要注意保护脾胃,这是因为人体的胃肠道对于外界气温的变化比较敏感,寒冷可使胃肠道处于应激状态,易引发胃肠疾病,或致旧病复发等。春季天气多变,如果保健不当,就很容易发生各种胃肠道疾病,引起不适。因此,初春季节一定要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别着急减衣服,尤其要注意保护腹部不着凉,同时也少吃一些生冷的食物。此外,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运动,增强自己对温差的适应能力,提升阳气,保护脾胃不受寒气侵袭。

调养脾胃,吃对食物很重要。饮食方面,首先要做到规律饮食、有所节制,少食辛辣肥甘。有规律的饮食可帮助我们身体形成条件反射,更好地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其次,在食物的选择方面,可以挑选一些养胃健脾的食物,如山药、小米、南瓜、卷心菜等。山药入脾、肺、肾三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对于消化不良、易出虚汗、脾胃虚弱者都有较好的效果。小米也是补胃健脾的好手,其含有较多的营养元素和矿物质,能强健脾胃、滋阴养血、防止消化不良。南瓜性温、味甘,内含多种维生素和果胶,果胶有很好的吸附性,能黏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果胶还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使之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病患者。卷心菜有健脾养胃、缓急止痛、解毒消肿、清热利水的作用,可用于内热引起的胸闷、口渴、咽痛、小便不通、耳目不聪、睡眠不佳、关节不利和腹腔隐痛等症,其含有的丰富维生素也具有止痛及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以上列举的食物只是补益脾胃的一部分,在选择食物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情况,不宜多食。最后,养成充分咀嚼食物的习惯也很重要。充分咀嚼能更好地刺激唾液的分泌,对胃黏膜形成更好的保护;食物充分咀嚼后,也更容易消化。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其营和养,所以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着生命机体的盛衰。脾胃调养也是养生的关键,初春时节,如果我们能保持心情愉悦,养好脾胃,则能正气充足,不易受到外来邪气的侵袭,拥有更健康的身体。

(编辑   董玲、 姚宇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