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感冒也有大学问,辨证治疗是关键
作者: 陈彦西冬季气温寒冷,室内外温差大,是感冒的高发季,大家稍不留意就中招了。那么,冬季应该如何预防感冒?又该如何科学规范治疗呢?
感冒也分“寒热”
中医认为,不同原因造成的感冒症状其实并不相同,主要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患者会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甚则疼痛、鼻塞声重、打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稀薄、舌苔薄白等症状。风热感冒患者会出现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咽干,甚则咽痛、鼻塞、流黄稠涕、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口干欲饮、舌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等症状。两者均有发热恶寒的表现,但风寒感冒寒象更明显,而风热感冒热象更明显。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要因症状而异。风寒感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辛温解表,疏风散寒。患者可选用麻黄汤、桂枝之类,中成药如风寒感冒颗粒、荆防冲剂等。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辛凉解表,疏风泄热。轻者可选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或中成药如感冒灵颗粒、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金莲花胶囊等。若咽喉肿痛可选用板蓝根颗粒、清开灵片等,若热势较盛则可用羚翘解毒丸等。
感冒就吃药实不可取
很多人感冒了并不重视,认为吃点感冒药或是抗生素就可以好转,但这样的想法很“危险”。除了随意吃药,其实这几种方法和观点也都是治疗感冒的误区。
1. 感冒了就吃抗生素
外感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疾病,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最为常见,感染的原因有病毒、细菌、其他微生物。抗生素只针对细菌,一旦感染就使用,不一定对症,如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就没有作用,滥用只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2. 感冒了就吃清热解毒的药
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是感冒中最常见的类型,治疗方法却完全不同,若误用辛凉之法,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导致邪气传变而使病情发生变化。且清热解毒药多寒凉,误用容易伤脾胃,可能出现腹泻、食欲下降等症状。
3. 发热就吃退热药或发汗冷敷
目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服用后有很明显的出汗及退热作用。我国传统医学的汗法也是通过发汗来治病的,这个汗的要求是“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患者出汗过多伤阴,伤人体正气,而且也不能起到驱除表邪的作用。冷敷等物理降温法会使人体再受风寒侵犯,同时导致人体皮毛汗孔郁闭,邪气不能外出,延缓机体康复。
预防感冒,中医帮忙
冬季因天气寒冷,人体抵抗力下降,人们变得容易感冒。虽说感冒不算什么大事,但终究要难过一番,能够避免当然是最佳。中医讲究“上工治未病”,在预防感冒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办法。
1. 强体质、适寒暑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在感冒、流行性感冒高发的冬季,人们应在避免冬凉伤害的同时,不要过多地依赖室内暖气。适当保持凉爽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冷热适应能力,顺应四时而生活劳作。
2. 避风寒
风为百病之长,风、寒、暑、湿、燥、火6种邪气,都会以风挟杂而入侵人体。因此,避风有利于避免外邪致病。这就是中医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重要性,像夏天天热有人会直接对着空调口吹风或长时间吹电扇,这就是人造的虚邪贼风,会使风挟时令邪气直接侵犯人体,导致疾病发生。
3. 少吃生冷
常食生冷油腻之物容易损伤人的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机运行不畅,阻碍阳气生发,使正气抗邪力降低。
4. 调情志
怒、喜、思、悲、恐这五志太过,会损伤人体正气。例如,忧愁思虑太过,可郁而化火,伤阴精,造成正气不足,抵抗力降低;惊恐思虑过度,造成内脏气机紊乱,引起人体气机升降功能失常,导致疾病发生。
5. 膏方调理
民间有俗语“冬令一进补,春天可打虎”。这说明了冬季膏方进补的重要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告诉了我们进补的方法。常有易反复感冒人群来医院就诊,这类患者大多是气虚卫表不固,运用益气固表的膏方进行调理会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