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真实血压,避免陷入误区
作者: 聂顺利专家介绍

聂顺利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擅长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皮肌炎、痛风等风湿病的诊治。
近年来,血压仪已经成为许多中老年人身边的常备物品,定期测量血压成了他们的日常习惯。由于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病、高发病,因此建议大家养成自测血压的习惯,及时发现才能及时治疗。根据目前的国内外医学指南,正常成年人血压应该小于140/90毫米汞柱,当血压非同一天多次测量的情况下,医院诊室测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或家庭测血压高于135/85毫米汞柱,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
我们都知道,血压是处于波动状态的,每一次血压计测出的数值都不完全一样。武汉金银潭医院的聂顺利医生告诉我们,很多人在家测是正常的,去医院测量则显示高血压,这就是所谓的“白大衣高血压”。这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我究竟该如何知晓自己的真实血压?
科学测量,找到真实的血压
测量血压的目的无疑是为了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亦是为了预测肾脏病的风险!而研究证实,医生在诊室内测定的血压数值其实是相对没有价值的。目前临床与多份权威指南公认,最能预测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是动态血压监测(ABPM),其次则是家庭血压监测。所以,诊断、管理高血压时,我们首选ABPM;如不能采取ABPM,那也应选择规范的家庭血压监测,而不是依赖医生诊室测量血压。
1.ABPM的价值
慢性肾病患者中有30%—70%的人会被漏诊高血压,而这些人往往能够被ABPM发现。慢性肾病患者的高血压被漏诊,其原因可能是“夜间勺型血压现象消失”。
所谓的夜间勺型血压现象,是指夜间血压均值都比日间血压值大约低15%,这样的血压如果以时间为横轴画出曲线,会显示呈勺型的图案。如果睡眠期间血压下降不足10%,便可以称为非勺型血压。慢性肾病患者的夜间勺型血压现象可能会消失,这便导致了高血压被漏诊。而采用ABPM则可以把这样的高血压发现出来。对预测未来疾病风险来说,无论是敏感性(不漏诊),还是特异性(不误诊),ABPM测的血压数值是最优的。

ABPM是如何操作的
ABPM是指用一个仪器(患者佩戴在身上)进行24—48小时的血压测量,通常在日间(觉醒状态)每15—20分钟1次、夜间(睡眠状态)每30—60分钟1次。设备会记录好数据,从而获知一个人在监测时间内的多个时间节点的血压,最后绘制出血压曲线供医生参考。
ABPM的重要意义
发现隐形高血压:在诊室测得的血压正常,但平时在家测量血压偏高的情况可以被ABPM发现。
避免白大衣性高血压:多点测量,可以避免见到医生时突然血压升高。
目前的研究证实,ABPM测得的血压数值最能预测疾病风险,是最优的高血压筛查、管理用的工具。采用ABPM检测血压时,高血压被定义为24小时平均血压≥125/75毫米汞柱。
2.家庭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计主要在医院中使用,需要由医生开具检查单后,患者前往超声科在医生的帮助下佩戴仪器,佩戴期间不能摘下、洗澡等。显然,ABPM并不适合作为日常监测方式。如不能采取ABPM,建议采用“自动示波法”进行血压测量。示波法测量是指有电子压力传感器记录动脉的压力波动,并自动为袖带充气和放气。这种仪器采用专有算法来计算收缩压和舒张压,即大家熟悉的“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
家庭血压测量要求
(1)应在早晨和傍晚各测2次(间隔1—2分钟)坐位血压(即一日4次),至少连续测量3日,最好连续7日;且记录测量结果。
(2)舍弃第1日的测量结果;家庭血压即为其余所有测量的平均值。
(3)对于血压已得到控制的稳定高血压患者,应每3个月重复1次上述流程(即在1周内测量12—14次血压)
研究证实,家庭“自动示波法”测定血压数值跟ABPM更相似,比医生诊室内测定的血压数值更有参考价值。
3.血压测量的其他细节要求
准确性是测量血压的关键。从准确性的角度来说,首先提倡ABPM,其次推荐家庭示波法测血压。由于我们的血压处于时时刻刻变化中,所以需要早晚测量并取平均值。为了避免血压受到影响,评估血压前30分钟应避免进食、剧烈运动、吸烟、摄入咖啡因等。除此以外,一些测量时的细节也会影响血压数值的真实性,比如袖带、正确体位、正确的袖带位置等。
袖带要求
需要根据上臂的周长来选择合适的袖带,不合适的袖带会导致错误的数值。
上臂围22—26厘米,选择“成人小号”袖带(12x22厘米)。
上臂围27—34厘米,选择“成人”袖带(16x30厘米)。
上臂围35—44厘米,选择“成人大号”袖带(16x36厘米)。
上臂围45—52厘米,选择“成人大腿”袖带(16x42厘米)。
正确体位
血压测定通常要求:①坐位;②背部有支撑,双腿无交叉;③支撑手臂、且让手臂与心脏位于同一水平;④袖带下缘应该在肘前窝上方2—3厘米;⑤手臂不要被衣物束缚,即袖子不要卷起以免袖子产生类似止血带作用;⑥不要说话,环境安静,不要憋尿,静坐5分钟后测量。测量血压时最常见的错误姿势是手臂下垂,这导致血压数值偏高;其次是背部无支撑,双腿交叉。
正确选择血压计
由于水银血压计的水银有毒,如今已不再提倡使用。现在提倡采用示波法测血压,即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全自动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大家日常从正规渠道,选购正规厂家生产、有相关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即可。
测量血压的部位
最佳部位是双侧上臂,已行腋窝淋巴结切除术的乳腺癌患者,可选择手腕血压。测量血压时须保持手腕与心脏水平一致。偶尔也会有患者须测量腿部血压,典型的例子是疑似主动脉狭窄患者,此类疾病患者会存在“臂—腿”压差。如果发现双侧手臂血压显著不一致时,要及时咨询心内科医生。
不要陷入这些误区
如果发现高血压也不用害怕,高血压现今已是一个常见的慢性病,科学用药、规范管理可以做到与疾病长期和平共存。但是,如果因为一些错误观点而延误、干扰诊治,则会大大增加高血压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徒增健康风险。
1.降血压药物吃了后会依赖
严格地说,高血压病并非一种病,而是一种以血压“持续”偏高为特征的综合征。降血压药物针对的是这种持续状态做“对症”处理,而非“对因”治疗。所以,导致持续服用降压药物的是疾病本身,而非药物。高血压药物本身没有导致药物依赖的化学特性,用上了就停不了药恰恰是症状持续存在需要控制的体现。
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较为肯定的有:①高钠盐饮食;②肥胖;③缺乏运动;④遗传因素等。在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前,医生往往会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对于轻度的血压增高,通常会让患者先尝试通过限制食盐、强化运动、控制体重等方式来降低血压。但总是疗效甚微,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是最难的!
高血压的危害是持续、累积性的。治疗高血压的目的是降低它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从而延长寿命。在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不达标,应该及时开启药物治疗;对于血压显著偏高者,不应期待调整生活方式来实现血压达标,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尽管有些特定的人群,降压治疗需要个性化决策。
如果是确需规范用药的患者,应该将用药当成吃饭、喝水一般寻常的事情。就好像人会渴会饿,所以要吃饭喝水;患者血压会高,所以需要每天用药。
2.降血压药物的副反应较大
所有的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降血压药物也一样。比如硝苯地平会让下肢水肿、贝那普利会让你咳嗽……
尽管这些药物有不良反应,但它们无疑是保护我们各个脏器的。毫无疑问,降压治疗延长了高血压患者的寿命,从而证明了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而不仅是伴随现象。规范的降压治疗可以明确减少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的出现风险,从而保护患者的生命!与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相比,这些并发症风险更大、后果更加严重,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实际上,使用任何降压药物治疗时,医生都应根据治疗反应做出及时调整,这里就包括药物副反应。比如硝苯地平引起下肢水肿,可以改为氨氯地平等;贝那普利让你咳嗽,可以改为氯沙坦降压。因此,担心药物不良反应而拒绝治疗,就如担心吃饭导致肥胖而拒绝吃饭一样。毕竟,吃米饭的不良反应就包括了导致肥胖,但我们不吃饭就无法维持身体机能。
3.我有偏方可以降压
可以说,高血压是目前药物研发相当成熟、研发投入巨大的领域,今天的主流降血压药物都是大浪淘沙,筛掉了无数个选择而留下来的,远不是所谓的偏方能够比拟的。偏方通常未经过疗效的严格验证,不良反应也不明确,放着疗效好、不良反应明确的药物不用,而去追求偏方,无异于将自己置于风险中。除此以外,有些偏方还可能违规添加已经近乎被淘汰的降压药物,如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利血平、双肼屈嗪的等。
当然,强化运动、少盐、多吃富含钾的蔬菜水果等是值得提倡的,但这不是拒绝降压药物治疗的理由。毕竟,你这样做了血压也没有达标呀!如果已经达标,又岂会需要药物呢?
(编辑 姚宇澄、车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