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将至,重在养“肾”
作者: 张明专家介绍

孔薇 省级名中医,南京市中医院肾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现为江苏省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肾病临床及科研工作,对中医药诊治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复杂性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疾病,以及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等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及较为丰富的经验。
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立冬”意味着风雨、湿度、气温等都处于转折点上,气候从秋季向冬季转变。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后,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如果冬天没有很好地“藏精”,春天容易犯“温病”。中医认为,立冬节气养生重在保肾护精,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
南京市中医院肾病科孔薇主任告诉大家,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肾阳气虚,身体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大便溏泄等不适。因此,立冬时节养肾十分重要。
生活起居遵循“秋冬养阴”
万物闭藏的冬季里,要养精蓄锐,使阳气内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免阳气外泄;注意衣着合适,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导致感冒又损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养肾有一妙招——泡脚。孔薇主任表示,由于肾经起于足底,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养肾要先护脚。脚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人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敏感区和反应点。经常泡脚可刺激脚部的太冲、隐白、太溪、涌泉以及踝关节以下各穴位,从而起到滋补元气、壮腰强筋、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延缓衰老的功效。
饮食须增苦减咸、滋阴潜阳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如芹菜、橘子、生菜、莴苣等。总之,在饮食养生方面,要谨记“增苦减咸”的原则。
孔主任建议立冬进补可选用山药、黑木耳、栗子、枸杞子、核桃仁等食物,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果蔬,如梨、冬枣、柑橘等。立冬补肾还可选择羊肉汤,羊肉性温热,适合秋冬食用,能益气补虚、抗寒,提高免疫力。尤其适合经常感觉体力不支,疲劳感重以及瘦弱、怕冷的虚寒体质的人补益,能温补肾阳。
另外,肾虚的人群冬季饮食进补应以补肾固阳,养血固精为本,可选择多吃鱼、虾、牡蛎和韭菜等富含蛋白质、牛磺酸、精氨酸和锌的食物。
运动规律,多晒太阳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很多人也习惯宅在家中,拒绝户外运动。事实上,这样对健康有害无利,最简单的养肾方法便是规律运动、多晒太阳。晒太阳可以使人体内的维生素D增加,进而促进钙质的吸收,这对老年人骨质疏松、周身疼痛都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多晒太阳能够很好地补充身体的阳气,而且能够让心肺呼吸功能更加充盈;也可以促进人体表皮毛细血管的扩张,起到防治感冒、调理脏腑气血、驱除脾胃寒气的作用。在立冬时节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