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

作者: 薛莹倩

《澄沙之味》: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0

电影中的3 位主角,皆是在社会中不受欢迎的边缘人:千太郎因债务和犯罪前科困于铜锣烧店,若菜因母亲的漠视而封闭内心,德江婆婆则因麻风病被隔离半个世纪,到了现在仍被人们排斥。他们的相遇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彼此的牢笼。他们之间没有发生天雷动地火的大事,既没有拯救世界,也没有惊动别人,有的只是零碎的日常片段,细水长流般的相处让彼此相知相依。德江婆婆的温暖与执着,让千太郎从“为生存挣扎”转向“为希望而活”;若菜在婆婆的鼓励下重拾对未来的期待;德江自己,则在生命的终点通过传承红豆沙手艺,消解了被世界遗忘的孤独。他们通过与他人的联结,重新定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去看、去听,不用成为某个人,也能拥有自己的意义”。

德江婆婆是开启故事的人,她主动走进铜锣烧店,应聘店员。虽然遭到千太郎的拒绝,但她用美味的红豆沙馅征服了千太郎,得到了工作机会——千太郎原本用的馅料是工厂预制红豆沙馅。影片中,德江婆婆用布满皱纹和伤痕的手淘洗红豆,轻声细语地说:“要让豆子慢慢适应这些糖,就像第一次约会一样。”她将烹饪升华为仪式:浸泡红豆时倾听它们的“呼吸”,想象它们经历的晴天与雨天,将糖渍的过程比作“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种对食物的敬畏,不仅是对自然的礼赞,更是对生命的共情。当她将红豆沙注入铜锣烧时,原本用于机械谋生的甜点,变成了承载情感的容器。“甜”不仅是味觉的体验,更是对生命的感知与热爱。所以德江婆婆的红豆沙能够感动客人的味蕾和心灵。

作为治愈系影片,《澄沙之味》拒绝了廉价的圆满。德江婆婆最终未能摆脱疾病的阴影,千太郎的店铺被他人取代,若菜的未来依旧充满未知。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结局,更深刻地描绘了众人的改变,命运似乎无法阻拦,但可以换个角度看待它。当千太郎在樱花树下吆喝“铜锣烧,来尝一尝吧”时,他的声音充满热情。他终于摆脱过往的束缚,宛若新生,为自己而活。德江婆婆的遗言录音中,那句“我相信你能创作出自己的铜锣烧”,正是对救赎诗意的注解:生命的甜味,源于在裂缝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再等一等,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开花。

导演河濑直美以自然意象编织哲学命题,春夏秋冬的流转不因人或事停止。樱花从盛放到凋零的短暂,隐喻生命的无常;红豆历经种种工序后熬煮出的醇厚,似是苦难沉淀后的坚韧。德江婆婆曾说:“满月说,我想要你看得到,所以我在发光。”这句台词恰如电影的精神内核——即便身处黑暗,也要以温柔对抗世界的偏见。樱花会凋零,但也会再度盛开,即使物是人非,生命也终将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如疗养院中种下的树,或铜锣烧里包裹的甜蜜记忆。或许耐心,是见证生命的最好方式。

人与人的温暖没有那么多宏大的奇迹,而是藏在日常的细碎之中,藏在每个热腾腾、甜丝丝的铜锣烧中。正如德江婆婆所言:“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坦率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和温暖,看见细微之处的美好。美食需要等待,但品尝时的心情自然流露就好。

红豆馅是铜锣烧最传统经典的口味。细腻绵密、甜度适中的红豆馅,与松软香甜的外皮搭配,是人们心中的经典味道,也是其他口味铜锣烧发展的基础。如今,人们的饮食口味日益多样化。铜锣烧出现种种新口味,比如奶油、巧克力、抹茶、草莓等馅料,以此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