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陆巷:白玉方糕香透齿

作者: 朱旭先

苏州陆巷:白玉方糕香透齿0

糯米食物一直是我的心头好,很庆幸生活在各种糕团美食云集的江南。在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人过年,没尝过几块糕,那可是不完整的。在苏州东山的陆巷古村,解元牌坊边,有一家白玉方糕店,深受人们喜爱。

陆巷,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的太湖之滨,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据历史记载,陆巷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因自然条件优越和地理位置特殊,吸引了大量官兵家眷在此定居,形成了村落,并有6条直达太湖的巷弄。

陆巷村人才辈出,历史上曾涌现过13位进士、34名举人,以及数位探花、状元等高官显爵。特别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连捷解元、会元、探花,成为村里的骄傲。

如今,陆巷古村有保留完好的国家AAAA级文保单位——王鏊故居惠和堂,与之齐名的当属古解元牌坊旁的白玉方糕百年老店了。

白玉方糕店的生意数十年来一直很好,还被央视《味道》栏目报道过。两位老人却不像生意人,不管生意有多好,每天下午2点之后都要停止做糕,开始磨制第二天要用的米粉。卖完了也不火急火燎赶工,只是慢条斯理地与顾客说上一句:“没有咯,下次再来吧。”原来能否吃到这块白玉方糕,全凭运气。

据了解,白玉方糕制作材料主要是粳米粉、糯米粉、白砂糖和红豆,上百年来从未改变。盛多少粉、摇筛子的快慢节奏,决定了方糕的松软程度,很考验功夫。接着是“开堂”。“开堂”是指用一个锯齿状的工具,在盛满米粉的木盒里“抠”出凹陷的方形坑,把馅料填进小坑里。可别小看这红豆沙馅料,每天都要熬上四五个小时。再盖上米粉,由于盖上的米粉挡住了原来小坑的边界,所以,师傅“开堂”时稍有偏差,就会在这一步划错边界,导致露馅儿。脱模上蒸笼,静静等上几分钟,香甜的白玉方糕就出炉了。

红豆沙香味扑鼻,糯米入口有嚼劲,咬上一口,满嘴香甜,不粘牙也不腻……闻着这一块块白玉散发的甜糯的香味,感受着江南特有的传统与朴实,这应该就是食物蕴含的魔力。

除了白玉方糕,金师傅做的猪油糕也很美味。食物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同样的原材料,有的人做出来味同嚼蜡,有的人做出来就色香味俱全。糯米粉、瓜子仁、枣子、赤豆在老人的手中,就有暖暖的味道。

当然,70多岁的爷爷他不知道,也不曾想过什么暖暖的味道,只是一年忙到头,像每天吃饭、听广播、看报纸般自然地做着白玉方糕和猪油糕。

香香甜甜糯糯的方糕对于金师傅和他的老伴来说,是日常生活里最平凡的一部分,早就黏在他们的生命里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