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兴:传统徽菜,文化支撑;创新徽菜,落地生根

作者: 李春晖 朱希蕊

鲍兴:传统徽菜,文化支撑;创新徽菜,落地生根0

“一生只做一件事”

鲍兴祖籍徽州,是徽州著名的鲍氏家族,世代书香门第,祖父辈迁移到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他出生于1945年,祖父是徽州茶商,父亲学中医,母亲毕业于金陵女子学院,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幸福的生活在鲍兴9岁那年发生了转变,家乡发生洪水灾害,父母接连故去,他成了孤儿,跟随逃荒的乡亲们到南京讨生计。鲍兴用身上仅有的3角钱买票乘上去南京的“小火轮”,到达南京后,因为年幼无人照顾,与家乡队伍失散。逃到南京后举目无亲,饥寒交迫的他晕倒在夫子庙的一家徽州茶馆门口。第二天一早,餐馆老板开门卖早餐的时候发现了鲍兴,煮了一碗面糊、一碗盐水喂给他,让他缓了过来。当时的餐馆老板只是做点小生意,靠劳动挣口饭吃的普通百姓,即便自身条件困苦,见鲍兴实在可怜决定收养他,并收他为徒传授谋生本领。鲍兴就这样在师父的关爱和邻里的帮衬下慢慢长大。

当时徽菜主要做面食,徽州人至今还流传着“一根擀面杖打天下”的说法,徽州餐馆大多以制作面食茶点为生,主要在早餐时段售卖,每天凌晨开始和面制作。鲍兴从不喊苦叫累,从打烧饼、炸油条、做面条、蒸包子等传统面食学起,扎扎实实地打下了面食的基础。之后又开始学习卤菜和炒菜,12岁起鲍兴就可以一杆子烫12只盐水鸭,他天资聪慧再加上刻苦努力,慢慢成为掌勺的大师傅。22岁开始做酒店的管理工作,从后厨到前厅,鲍兴把每一份工作都尽力做到最好。

虽然幼年遭遇不幸,但是幸运地遇到了如再生父母般的师父。鲍兴后来多次提到,徽菜师父救了他的命,所以他要用毕生所学来回报这个行业。受师父影响,他把“善”字时刻放心上。如今鲍兴在收徒之前的首项考核就是为期3个月的人品考察,重点考察是否有仁爱之心。曾经有一位徒弟公司的员工腿受伤骨折,这位徒弟花了几万元钱请专家来为员工看病,就是这份善良的品质打动了鲍兴让他收在门下。鲍兴强调:“善良是最好的人格品质和企业文化,我所有弟子都应该先做人再做事。其实,无论做什么事、在什么行业,性本善都是最关键的。”

“勤奋好学的家族底蕴”

即使从9岁起拜师学厨讨生活,鲍兴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白天上班,晚上上课,这是他多年生活的常态。十几岁时他开始去夜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鲍兴也是这么践行的,在学艺生涯中,只要见到技术好本领高的人都前去虚心请教。正是因为这份勤奋与好学,仅上到小学二年级的鲍兴在1983年开始受邀给清华大学举办的餐饮业进修班讲课,并著书立说。他将理论知识与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相结合,写出了《烹饪工艺学》等书籍。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深圳编写了《中小餐饮企业的管理手册》,成为许多餐饮行业从业者的专业书籍。鲍兴凭借着追求极致的信念、不屈的意志、坚定不移的毅力、宽厚的情怀、感恩的心和匠心,最终成为一代徽菜大师。鲍兴的弟弟鲍诗度2岁起由姐姐抚养长大,后成为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尽管鲍氏兄弟年幼成孤,但是家族的深厚底蕴和父母的影响深植于心,“勤奋好学、自我约束”的优良家风被他们保留了下来。

“徽菜标准化”

鲍兴30余岁时担任地方接待工作,经常用地方特色菜招待客人。当时的徽菜做法主要靠师徒口耳相传,菜单就是菜谱。鲍兴认为中华历史能流传下来全靠文字记载,因此他意识到,将徽菜选材、做法标准化地记录下来,才能保护传承传统徽菜。而且人们需要知道正宗徽菜应该是什么样子,徽菜的发展也需要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于是他开始走访一些徽菜老师傅,请他们将菜先做一遍,自己学着再做一遍,过程拍摄照片、视频,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反复做5遍直到完全学会为止。再从1000多道菜里精选出100道,翻阅书籍找出菜的出处典故。就这样,徽菜的标准化谱系才算初步完成。

为了让每位厨师都能看懂,鲍兴又主持编写了一本实用手册,即《中国徽菜标准菜谱》。在这本手册中,除了讲述每道菜的文化典故,详写了菜品的原材料要求、烹饪工艺中的步骤以及油温、调料克重等细节要求外,还对每道菜进行了营养分析。此外,还从文化、色彩、选择、变化等方面阐述了“什么是标准化”的问题,并介绍了徽菜的五大风味(皖南菜、皖江菜、合肥菜、淮南菜、皖北菜)及其特点。

这本手册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不仅能用作烹饪专业的教材,还能当餐馆的菜谱。这本手册是中国标准菜谱中的第一本,出版后被许多烹饪专业从业者当作徽菜教材和菜谱使用。

“地方菜品的传播靠典故”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着千年历史。而且徽州人多重视教育,讲究教学,每道菜背后的名人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在徽菜中,有一道菜叫“胡适一品锅”。相传乾隆皇帝出巡江南,与随从微服出行自九华山来到绩溪拜谒天子坟。当行至岭北乡的一处山坳时,天色渐暗,想找个人家歇脚。一位农妇热情招待了他们,还搜罗出家里的吃食,层层叠叠码了一锅。饥肠辘辘的乾隆吃后赞叹不已,赐名“一品锅”。胡适的夫人江冬秀擅长烹饪徽菜,一次梁实秋去胡适家做客,江冬秀下厨做了“一品锅”。铁锅端上来,香气扑鼻。铁锅里摆了6层菜,从上到下,一层层吃下去。最上层是蒲菜叶子,第二层是煎过的鸭块,三层是卤鸡块,四层是蛋饺,五层是油豆腐,六层是半肥半瘦的大片猪肉,最下层是徽州特产的竹笋。整道菜味道层层递进,香嫩适口。梁实秋吃后赞不绝口,专门写文章称赞。由于胡适招待宾朋经常烹制“一品锅”,渐渐地“一品锅”名声在外,后来就把这道菜称为“胡适一品锅”。

在走访徽州老师傅的过程中,鲍兴个人最喜欢的菜是红烧划水和火腿炖笋尖。徽菜中有“山珍野味”的说法,用的笋子便是山珍。在旧时年月冬天大雪封路交通不便,当地的人们就在12月份之前,把牛、猪杀好腌起来,把蔬菜晒干,等冬天到来时,煨一大锅全家人围坐吃饭,这便是火腿炖笋尖的来源。

“调好色,整好形,保住味”

鲍兴这一生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传统徽菜,并且创新徽菜。他对徽菜有着十六字的定义:“传统徽菜,文化支撑;创新徽菜,落地生根。”文化支撑,顾名思义是指传统徽菜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要遵循传统掌握扎实的烹饪技术。而“落地生根”则是指一种味觉记忆,这种记忆不仅仅是妈妈做的菜的味道,是儿时的味道,更是习惯的味道,是无论身处何方都不忘本、不忘根的思想。因此创新菜也要有源可循。鲍兴说一道菜的味道永远是灵魂。

随着时代的进步、食客口味的变化,徽菜也需要不断创新。鲍兴认为创新菜可以从文化理念、菜系、味觉等方面入手,但归根结底,创新菜要有对比和参照物,例如安徽的粉蒸排骨融入无锡糖醋排骨的做法,就能称得上创新菜。

鲍兴认为,创新徽菜的要点在于“调好色,整好形,保住味”。“色香味”中色是一道菜的重要要素,外观看上去要能调动起食欲,对美的追求是超越地域与年龄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香是嗅觉,能刺激起食欲;味觉则是一道菜的价值,是关键的记忆点。

徽菜特点“重色、重油、重火功”新解

许多人对于徽菜的刻板印象一直是“重色、重油、重火功”,鲍兴对徽菜特点作出了全新的阐释。“重油”并不是多放油,而是说徽菜注重用油,讲究调味之功,而且要选用徽州传统木榨油、菜籽油;“重色”指的是徽菜讲究“食境五味”中的“声、光、境、情、色”的“色”;“重味”并不是说徽菜偏咸、口味重,而是指徽菜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徽菜历来主张本味,烹调不是去盖原味而是调鲜原味;而徽菜的“重火工”,则指的是“熟物之法,最重火功”的传统,或旺火急烧,或小火煨炖,或微火浸卤,或用木炭小炉单烤,或文火武火交替运用,火功的灵活运用让菜肴达到该脆即脆、该嫩即嫩、要酥即酥、要软即软的特点。

现在,新的“三重”是指重食材的本色、重味道的主次及调味结构、重油的运用。这些新特点,完美体现在徽菜的做法改良上。比如红烧肉会经历一道乳化的过程,目的是将其中的油进行抽脂,保证口感的同时,给食客更健康的用餐体验。

鲍兴讲到美食是地理标志、饮食习惯、文化传统的产物,也要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正所谓“与时俱进”,做菜也是如此,要用现在人的营养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做菜,用文化的影响力来推广菜品。鲍兴特别强调,“烹调”是两个词,“烹”是将食材由生变熟,“调”则是调味。做菜应该重烹轻调,不要过度调味。

“徽菜需要走出去”

徽菜餐馆已遍布全国各地,但在徽菜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些年轻厨师受社会环境影响难免有些浮躁,想要传承好徽菜,就要有全面的技术,懂得管理,也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虽然年事已高,鲍兴仍然四处奔走,致力于推动徽菜发展。自退休以后,鲍兴走南闯北20余年,经常在烹饪班授课。他还紧跟时代潮流,过去3年中,曾经在3个直播平台免费开设线上课堂,讲了几百节课,慢慢摸索出新媒体玩法。鲍兴说一开始直播的时候还不懂得和观众互动,边学边讲,这也使直播更有趣,观众更积极了。他不断接触新鲜事物,让心态一直保持年轻化,有徒弟开玩笑称他为“时尚达人”。

近年来,他秉持着“走出去”的理念,去不同地方了解特色食材和烹饪技术,推动餐饮业的发展。谈及未来的工作规划,他表示传承发展徽菜仍是工作重心,他将多参加相关的论坛与活动,将全国各地的资源整合,渠道再建,让徽菜走向更高的台阶。

最后,鲍兴老师对年轻人提出了十六字的寄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师指路,大师同路”。大师指路意为借鉴前辈经验少走弯路;大师同路意为紧跟大师的阅历,向大师学习。这16个字告诉年轻人既要博学、要实践,也要请教前辈,和大师学习、共事、交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