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
问:玻璃杯适合泡什么茶?
答:透明无色的玻璃杯,最接近水的质感,适于冲泡原料细嫩、外形优美的名优绿茶、白茶、黄茶和茉莉花茶。
玻璃杯,将泡与饮的功能合二为一,既能察“颜”观“色”,又能闻香尝味。
玻璃杯泡茶虽轻松简单,但也有讲究。掌握投茶顺序是该泡法的关键。
明代张源说:“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日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日中投。先汤后茶,日上投。”(《茶录》)他还认为,季节不同,投茶次序也有区别:“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今人也沿用了“三投法”,但是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来决定选择哪一种投茶法。
冲泡一些带嫩芽嫩叶的茶,如碧螺春、白毫银针、蒙顶黄芽等,首选上投法。下投法是最常见的泡法,常用于冲泡西湖龙井、六安瓜片等茶。泡前,赏其静之美;泡时,赏其动之美。注水入杯后,茶随水流翩然起舞,旋转翻腾,浮浮沉沉。茶遇水,渐渐舒展,复归丰盈。中投法则分两步,先注入约1/3的水,接着投茶。待茶舒展后,再加到八九分满。
小口啜茶,缓缓咽下,让茶汤浸润味蕾。色之清新,形之优美,香之淡雅,味之鲜醇,如沐春风。
一只玻璃杯,就是一个舞台。隔着玻璃,茶尽展曼妙舞姿,让人看到了最动人的春色。
问:碗泡茶怎么泡?
答:碗泡法,是近年来流行于茶友圈的泡法。
这一泡法以大口径碗或盏冲泡,材质有玻璃(琉璃)、陶、瓷,仿唐法门寺地宫琉璃盏是“人气款”,适于泡绿茶、白茶和黄茶。如果原料嫩度高,更具观赏性。
冲泡后,用长柄茶勺舀茶汤,分到每位客人杯盏中,也有用瓷茶匙分茶。
这—操作,颇似唐代煎茶法中的酌茶,更像聚餐时汤勺分汤。
较之盖碗、茶壶,大碗大盏的空间显然更敞亮,芽叶能更充分地舒展。
用长柄茶勺分茶时,不宜搅动茶汤,也切忌将舀出的茶汤再倒回。建议倾斜45°将茶勺放入茶汤,会更优雅从容些。舀时,也尽可能避免茶叶流入勺中。舀出茶汤后,可在碗沿轻轻刮—下,避免茶汤滴沥,拖泥带水。
每碗茶,分完再泡下一道。分茶后,茶汤若还有剩余,可将茶针横放,抵住碗沿,滤尽。
碗泡茶,粗犷豪放,饶有古风,又有几分禅意。
大碗茶,又是另一番风景。像北京前门老舍茶馆的大碗茶,是老北京几代人的温暖回忆,满满的京味儿。这是用大茶桶泡出来的茶,用粗瓷大碗盛着喝,充满了市井烟火气。
问:中国人喝茶自古以来就是清饮吗?
答:中国人饮茶最初是从调饮开始的。
唐以前,茶多煮饮,有加盐,也有加葱、姜、桂等调料。中唐以后,口味渐趋清淡,仅加盐而已。在陆羽看来,加料煮茶;“斯沟渠间弃水耳!”到宋代,虽倡导清饮,但茶叶,尤其是贡茶,在制作时会加入龙涎脑、麝香之类的香料来助香,而烹点时,也会加入珍果香草。蔡襄认为:“茶有真香。”不论制茶,还是点茶,加料调香调味,都会夺去“真香”。宋徽宗赵佶亦深以为然。
明人对茶更是崇尚“自然主义”:“杂以诸香,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朱权《茶谱>),“一经点染,便失其真。如水中着成,茶中着料,碗中着果,皆失真也。”(张源《茶录》)……顾元庆《茶谱》对会夺香、夺味、夺色的珍果和香草进行了详细分类。
然而,他们并不排斥自宋以来就有的“熏香茶”,也就是现代花茶的“前身”。有花香的茶味,品的是浪漫。
问:调饮茶是外国人的“发明”吗?
答:不少人认为,调饮茶是“舶来品”。其实不然,中国饮茶史正是从调饮开始的。
古人调饮茶的配料超乎想象:有葱、姜、桂、茱萸、橘皮等香料,荔枝、水梨、杨梅、柿、枣等果类,茉莉、梅花、蔷薇、木樨等香花,核桃、栗子、榛子等坚果,还有山药、笋干、莴苣、芹菜……皆可调饮。有些调料,在今天看来,堪比“暗黑料理”。
这在文人雅士为主体的主流饮茶群体看来,有损茶之“真”,从而被扬弃。
但,调饮茶在民间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延续。
譬如,客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回族的三炮台,蒙古族的成奶茶,白族的三道茶,侗族的打油茶等等。
纳西族的“龙虎斗”堪称一绝。先将茶装入一只小陶罐,连罐带茶,放在火上烘烤,边烤边转动茶罐,使茶受热均匀。待茶发出焦香时,冲入沸水,再煮3-5分钟。然后,把茶倒入装有半盅白酒的茶盅内。热茶与酒热烈相拥,发出“啪啪”的声响,被纳西人视为吉兆。“龙虎斗”,茶酒既相“争”又相融,好看又好听,还是治疗感冒的一剂良药。
调饮,虽改变了茶之本香、本色与本味,但也体现了茶的强大包容性,与瓜果、花草、食材、奶、酒等兼容并蓄,蕴含着“和”的文化精神。
问:用壶泡茶起源于何时?
答:关于历代主流饮茶器,有这么—个说法:“唐碗、宋盏、明壶、清盖碗。”可见,壶在明代茶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壶的原型是六朝时就有的注子,初为酒器。晚唐时,演化出茶用注子。宋人注水用茶瓶(汤瓶),器型与功能皆为满足点茶而设计。
明代散茶兴起,茶瓶形制又为之—变。壶身渐圆,颈部渐短,长流变短流,茶壶已初具雏形。明中期,它有了个诗意的名字:注春。不过,它仍用作烧水注茶,是茶瓶的“改版”。而早期紫砂壶,如龚春、时大彬所制之壶,称“砂罐”“砂瓶”,皆非直接泡茶。
烧水注茶与泡茶斟茶的分工明确,壶的名称出现分化。比如,煮汤用锡罐,泡茶用陶壶(程用宾《茶录》)。延续至今,烧水壶与泡茶壶,各司其职。
问:清饮茶的魅力何在?
答:嗅真香,赏真色,品真味。一个“真”字,道尽了清饮茶法的精髓。
清饮茶,重在品。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代诗僧皎然品出了茶道的真谛。“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卢仝品味的“七碗茶”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红楼梦》里的妙玉,其“三杯茶”也是高论:“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