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相伴 与中国结缘
作者: ——写在第五个国际茶日
春光洒满大地,万物葱茏勃发,茶友们迎来了第五个国际茶日。2019年,联合国决议将每年的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五年来,国际茶日已成为连接各国茶友、传承和交流各国茶文化、推广茶叶健康理念的重要平台。跨越地域、种族、语言的界限,“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响彻全球。
有这么一群外国友人,他们热爱中华茶文化,在中国走访茶山、寻找茶样、研究中国茶,回到自己的祖国还将中国茶与茶文化分享给身边的人。他们把茶作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一种生活哲学和流行文化在世界推广,恰与当今世界倡导的和平、友善、包容的价值观相契合。以茶为纽带,搭建友谊的桥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跨越国界的茶缘——国际茶人与中国茶的故事
文-陈勇光大山深处 图一本刊图片库
在广袤的世界舞台上,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共同拥有一种深沉优雅的热爱——产自中国的茶叶。他们往往被称为国际茶人,他们的味蕾、心灵与中国茶紧紧相连,是全球弘扬传播中华茶文化的重要使者。
或许是在异国他乡的某个午后,偶然被一杯中国茶的香气所吸引,那独特的韵味瞬间打开了他们通往东方神秘国度的大门。或许是在深入研读历史文献时,被千年的茶史、丰富的茶类、精妙的制茶工艺所震撼,而对中国茶产生向往与敬仰。无论缘起何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踏上了探索中国茶的旅程,从此与中国茶结下不解之缘。
从西湖龙井的翠绿欲滴到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从普洱茶的醇厚陈韵到铁观音的馥郁兰花香,无一不让国际茶人流连忘返。他们深入茶园,与茶农交谈,亲手采摘嫩叶,亲历炒制过程,感受每一片茶叶从山野到杯中的奇妙蜕变。
他们不仅醉心于品饮中国茶,更致力于将这份美好分享给全世界。他们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开设茶室、举办茶会,向当地民众展示中国茶的魅力。他们翻译出版茶学著作,用母语讲述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泡技艺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让西方读者得以跨越语言障碍,深入了解中国茶的世界。他们以深厚的专业知识、虔诚的敬畏之心,将中国茶的独特魅力播撒到世界各地。
壹
追求极致的热爱
六年前初认识马丁的时候,他是满脸大胡子的样子,原是因为当时他刚走完不少的茶山。他从云南的茶山到峨眉山茶园又到成都,用脚步来丈量那些青翠美丽的山林。他是茶的爱好者,对茶的品鉴很有功力,在捷克的布拉格广场有家漂亮的茶馆,很多人慕名找他喝茶。
他追求自然与最好生态的茶叶,认为好茶来自健康的土壤,亦不可过度采摘。在边远而高犷的云南茶山,在云雾缭绕的两千米海拔的台湾高山乌龙产区,在雅安蒙顶山,都有他的身影。那一次,他为了寻找古老的川茶品种,手捧紫芽和大小不一的芽头,很得意地在微信朋友圈中说道,终于寻找到四川古老品种的茶,这是真正的蒙顶茶。
他能够喝得出来普洱春茶和秋茶的差别,这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他认为秋茶更有涩度,滋味上不是很平衡,有点激烈。他喜欢云南倚邦的古老茶树,尤其是春茶。就这样一个喜欢茶的人,谁也想不到,他还是捷克国家棒球队的教练。
曾经有一次,笔者委托朋友带了茶到布拉格送给他,他回赠了一只茶叶罐,这是他的朋友,另一个捷克人马丁·哈努斯烧制的茶叶罐,说是专门为普洱茶的贮藏而设计的,制陶人的理念是“要真正能融入、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跳刀的纹饰,粗犷又细心地表达着充满自然的调性。
同样爱茶的唐恩德,出生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上世纪70年代,为了学习中文,他搬到洛杉矶定居。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大学起就持续至今,历久不衰,现在你听到唐恩德一口流利的汉语,不禁要怀疑他是不是自小就在中国长大。
1989年,他移居香港从事贸易,从那时起对中国愈来愈熟悉。返美后,唐思德有意对外推广中文,恰好网络兴起,2010年起他开播播客,专门对洋人讲中国历史故事,到现在做了100多集。因为喜欢茶,他的播客工作室起名为“茶杯传媒”。他讲述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向海外受众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他的播客非常受欢迎,在世界各地有25万多名忠实听众,一年节目下载量超过250万次。这些听众有46%在美国,其他的分布在东南亚、欧洲、非洲、拉美等地区。
自从爱上茶后,以前每天要喝两杯咖啡的唐恩德,开始拼命喝茶了。唐恩德制作了一个15集的茶文化系列播客。他寻访上海的茶馆,也为了龙井茶找到西湖的核心产区,与茶农交谈。他还来到四川的邛崃茶山,寻访当年康熙御赐的“天下第一圃”茶园与这里的茶马古道。他的想法是,“在西方,人们喜爱喝茶,也喜欢用茶制作的食物,却不知道茶的历史。他们知道丝绸之路,却不知道茶马古道。”
多年前,唐思德找到笔者,一起到成都的鹤鸣茶社喝茶,欣赏长嘴壶的表演,他点了一杯花茶毛峰,悠然自得地品饮起来,还一边认真地和我探讨这种注水方式对茶汤滋味的影响……
另一位出生于美国的爱茶人马修,大学学的是东方哲学,毕业后在印度和香港工作过,曾经致力于印度的佛教和中国道教等东方文化的研究。他从中学的时候就了解到中国的茶。自从喝到中国茶,他就有一种使命与理想,来到中国,用镜头满满记录下中国茶的点点滴滴。也因为喜欢中国的茶,他找到了生命中的真爱,他的妻子是中国山东青岛人。
他对茶的理解的是:“喝茶的当下,你就安静地了解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他的名片上印着六个“茶”字,分别用甲骨文、篆、隶、草、行、楷不同字体写成。
早在2009年,马修迈着长腿长脚,肩挎数十斤重的摄影器材满脸微笑地向我伸出手来,我就发现,这个爱茶的老外,不仅人高马大,也不瘦不黑,是一个很阳光、很直率的人。
如果从职业上去看,他是一个国际摄影家,作品大气精美而且内涵丰富,常常作为评委出席各种国际摄影大赛。
为了完成《茶魂THE SPIRIT OF TEA》一书和同名摄影展,马修行走的足迹遍布云南、福建、浙江、湖南、四川等产茶大省。每到一处,他要看的地方只与茶有关。有茶就去,如果只是景区,那他往往拒绝前去。十年多来的多次往返,他在中国留下了上万张的摄影作品,在这些精美的图片里,每一张似乎都蕴藏着厚重的故事。作品当中,有用木叉炒茶的茶农,有采茶的僧人,有喝茶的老人,有千年的古树。对于茶的见闻,他以自己的心灵和眼睛,以每一张都能让人沉浸的图片背后的故事,去记录和感受。
马修还创作了一首茶诗《茶魂——寄与爱茶人》,其中写到:
茶是美丽的
茶之魂则更为高尚
见素而抱朴
收获当下的宁静与平和
愿茶之魂流淌于你我的杯盏
馨香传遍世间
Tea is beautiful But the Spirit of Tea is sublime
lts essence is simple
To be present in the moment
And find the peace within
May the Spirit of Tea
Flow into teacups
Throughout the world
贰
探寻文化的交融
詹姆斯·希契莫夫在英国可是一位大有来头的人物,他的头衔很多,包括: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学院生态景观学教授、英国自然科学家协会荣誉院士、英国园艺协会荣誉院士、英国皇家植物园荣誉院士等等。
他的专业领域虽然聚焦于生态景观设计,但与中国茶文化的交集却构成了他丰富人生经历中一段饶有趣味的插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希契莫夫多次访问中国,参加各类国际研讨会,与中国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植物景观设计与生态恢复的前沿课题。在这些交流活动中,茶成为连接东西方学者拉近彼此距离的重要媒介。
在某次研讨会上,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传统的茶艺表演。茶艺师优雅地冲泡、闻香、奉茶、品茗,当希契莫夫品尝到经过精心调制的茶时,他被茶道的美学仪式深深打动。那一刻他意识到,茶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此后,他每到中国都会特别留心体验当地的茶文化,走进各地的茶园实地考察。
希契莫夫发现茶园不仅是茶产业重要的一环,茶园的多层次结构、复合种群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他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供了现实例证。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古老茶园里,希契莫夫观察到,茶园在保持茶产量的同时,通过合理布局和混合种植,成功地保护了当地野生动植物种群,维护了土壤健康,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在中国的考察,丰富了希契莫夫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
在国际上,希契莫夫以设计大型生态花园而闻名,在中国的项目实践中,他有意引入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树品种,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花园设计之中。2019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举办,希契莫夫与另一位英国设计师联手创作的“新丝绸之路”花园引发了巨大反响。
希契莫夫巧妙地将茶树与其他代表性植物搭配,形成了一条象征古代贸易路线的植物走廊。花园中,茶树与其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特色植物和谐共存,不仅展示茶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商品的历史地位,也通过植物的生态互动,传达了尊重自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
与中国茶的多次亲密接触,让希契莫夫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他在家中收藏了各种来自不同产区的中国茶,闲暇时会按照中国茶艺的步骤为自己泡上一壶。他还将品茶的习惯带入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他的工作室或研讨会上,泡茶成为激发思维、增进沟通的一种方式。他鼓励学生品味中国各地的茶,感受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以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度。
尽管茶不是希契莫夫的专业研究对象,他与中国茶的故事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人传记,但他却以一位西方生态景观学家的独特视角,展现出中国茶在美学与生态上的独特价值,及在其专业领域和个人生活方面的深远影响。
玛丽一克洛德·穆利耶女士,是法国著名的茶艺师、茶文化推广者,以其对东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贡献,在国际茶界享有盛誉。同时她又是一位作家,她的著作如《中国茶:从茶园到茶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探索中国茶的起源、品种、制作工艺以及品饮艺术,深受法国及欧洲读者喜爱。
穆利耶与中国茶的缘分始于她年轻时的一次亚洲之旅。上世纪70年代,她在日本初次接触到日本茶道,被其庄重的仪式感、细腻的美学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所震撼。这次体验点燃了她对东方茶文化的热情,促使她进一步探索中国茶——茶道的源头。
她开始研读相关书籍,尝试不同类型的中国茶叶,逐渐被中国茶的丰富品种、复杂工艺以及深厚历史底蕴所吸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茶,穆利耶自上世纪80年代起,频繁往返于法国与中国之间,足迹遍布各大茶产区,包括福建、浙江、云南、安徽等地。
每到一处,穆利耶除了用笔和镜头记录自己的考察收获,还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与茶农、茶艺师对话,聆听他们的故事。每一次的中国之行,都让她对中国茶的喜爱与日俱增,中国茶文化那股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强大吸引力让她深深痴迷,并坚定了她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决心。
历经数年之后,终于在1 990年,穆利耶在巴黎开设了自己的茶室——三茶之屋。茶室不仅售卖各类中国茶,更是一个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平台。她精心布置茶室,使之充满东方韵味,同时提供茶艺表演与培训、茶文化讲座等多元化活动。在这里,法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茶爱好者可以体验到最正宗的中国茶。
要提升欧洲民众对于中国茶的认知,光靠一间茶室肯定是不够的,穆利耶深知这还得靠她的强项——写作。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国茶:从茶园到茶杯》外,她陆续出版了《中国茶:一部感官的历史》《茶:东方的黄金液体》等一系列关于中国茶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