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石头城:茶马古道上的秘境

作者: 许文舟

宝山石头城:茶马古道上的秘境0

行至离虎跳峡不远的下游,就可以遇见宝山石头城了。

石头城在云南丽江城北110公里处的金沙江峡谷中,因百多户人家聚居于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城内屋瓦鳞鳞,巷道纵横交错,劈岩而建的纳西族民居,均依托石头。石头城不仅民居就岩随势,就连家庭用物也多有利用岩石稍加修凿而成,如厨房中做饭的灶台、磨面的石磨、盛水的水缸、取暖的火塘、喂猪的食槽等。

陆金花的婶婶家居然还有石床。石床什么年代凿制的?连陆金花的婶婶也说不明白,她小时候家中便有这石床,大抵在她父母小时候这石床也早已存在,谁也不清楚这是什么年代的东西。我到陆金花的婶婶家时,陆金花的叔叔刚起床,那一张全石床铺,铺了半张羊皮,人就直接睡在上面了。老人家告诉我,他在这床上一睡就是40多年。冬暖夏凉的石头床成了他生活中最好的陪伴,也是他家最古老的家具用物,客人来的时候,他也会让出石头床让客人享受一番。这么多年在一块石头上睡觉,就不会得病吗?我有些疑惑,毕竟在石头城,冬天还是非常冷的。老人家告诉我,除了两次感冒,这么多年,他都没有离开过石头床,有几次去远村做客不能回来住宿,居然还会睡不着觉呢。

石头城就是石头的世界。每一条小巷都依托整座城池所处的巨石开凿,年代与时间均可以从踏出的马蹄察勘,几乎每块垫路的石头上除了马蹄都有时间的苔迹,被岁月擦洗得比玉还温润。马匹仍然是这里出行或下田做活的主要运输工具,尤其是下地干活,驮肥出去,驮粮食归家,都由一匹马完成。宝山石头城的马帮,主要是一伙不畏艰险的当地人,利用马匹和骡子长途跋涉,形成一支运输商品的队伍。

马帮的任务是把茶叶、红糖、铜器、丝绸以及制好的皮革等商品驮往拉萨,然后将拉萨的虫草、贝母、熊胆、麝香以及印度的毛呢、香烟、西药、手表甚至各种化妆品带回丽江。丽江本无马,忽必烈攻打大理王国时把马带到这里,成为当地运输主力。宝山石头城的马帮分为两种,一是散帮,即由一个有经验的人当马锅头(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首领),组织各自的骡马运货,货到结算散伙。另一种是资本雄厚的人,自己买马开商号,自己当马锅头。在宝山石头城,男女老少都知道,赶马是一件很辛苦之事,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处处无家处处家,天天无乐天天乐。赶马又是一件危险的活,要与野兽、土匪、江水、风雪搏斗,有去无回的惨事时有发生。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没有马帮,城市的人将无法生活”。

当然,随着交通的发展,有组织的马帮队伍已不存在,但民间的马仍然得承担起驮重运输的任务。有人家倚在石壁,有人家靠着石墙,有人家正房与厢房都因石头系到一块。远看,就是一堵危岩,特别是当你看到立于悬崖边的几户人家,就不由地替他们担忧:如果那场雨持续时间太长,他们的安家之地是不是会坍塌?事实上,我的想法纯属多余,即使是悬崖边的几块石头,据说都已纹丝不动几百年了。纳西人为什么选择在此建屋而居,除了攻防方面的原因之外,也含有珍惜可耕土地的重要因素。放眼,是石头城周遭等着丰收的粮田,这里凡能开垦的山坡全被改为了粮田。

石头城的姑娘要嫁到别村,别村的姑娘却不愿意嫁到这里,因为称其为城,仍旧不过是有几百户趴在巨石上的农户,没有平坦的街道,更没有宽敞明亮的居所。户与户之间挤在一块,那种挤法就像到了上海的胡同,别说让鲜花穗卉自由成长,就是杂草也无法挤占出成活的空间。陆金花的楼下就是另一户人家的厨房,寸土虽然不产寸金,可是因为拥挤,每一寸空间都显得弥足珍贵。好就好在,朴实善良的纳西族同胞生活着的石头城,从来没有过吵架与斗殴的情况发生,大家相互谦让,100多户人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仿若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谁家有事,所有的人家都会聚在一起,即使你远在他乡打工,也会择时间回来。这应该就是石头城的人情世故。

陆金花的丈夫20世纪80年代末从丽江师范毕业,分配在宝山乡教书,后来他干脆就申请调回石头城,除了有照顾家庭的考虑,还因为从石头城走出去的人,总是拗不过乡思的折磨。然而,总要有人出去。现在他家两个女儿都在丽江,大女儿已在丽江工作,小女儿还在读书,“回不回来是她们的事了,人多地少也是事实,到哪儿也是生活嘛!”陆金花倒也想得开,她还告诉我,她的姐姐一家也搬到丽江古城去了。毕竟,山高路远,石头城事实上已成了僻壤。

宝山石头城建于元朝初年,当时为云南行中书省丽江路军民宣抚司所辖七州之一宝山州治所。宝山石头城在长江第一湾的环抱之中,三面环江形似口袋,境内山川纵横,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其先自楼头(今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徙居此二十余世。”由此可见纳西族开发这一带的时间约当中唐时期。1253年秋,忽必烈大军从甘肃临洮出发,9月26日至四川雅安,兵分三路,忽必烈率领中路军经泸定过大渡河入木里县,10月中旬越牦牛坪到金沙江边,用羊皮筏过渡抵达宝山石头城。位于石头城左侧的太子关山脚下,是一个地势较平坦的开阔地,忽必烈大军就是从这里进入石头城的,当时的驻军出来迎接。可以想象,本来就拥挤不堪的石头城,添上那么多元军将士,该是多么热闹了。好在,元军只在石头城睡了一宿,便急着赶往丽江城。而今,100多户纳西族同胞还生活在石头城,这是他们的家,谁也不想找理由搬出去。几年前有几户人家搬出石头城住,后又搬回来了,住惯了石头房子,再住到所谓的洋房里,身体竟然经不住折腾地得了许多毛病。当我走在石头城的小路,低檐石廊,有一群老奶奶在闲聊,阳光被她们披挂在身,她们聊着什么我听不懂,但我想,她们聊的内容与石头城有关,毕竟那是她们的旧梦场,沉淀悠久的沧桑和亘古的悠长历史都在这堆石头里了,石头不能提供给植物营养,却给了纳西族同胞三生三世的寄托。潺潺溪流,经由石槽,供养着这里的一切。土肯定是人背马驮来的,在一家一户的小院,让绿植葱茏。乡村的终点是城市,但对于石头城的人而言,哪怕在外面闯荡一生,最终的归宿还是石头城。

陆金花是外村嫁到石头城的,她家经营着客栈,在这小地方算得上好过的人家了。除了丈夫的工资,客栈收入也不错。我也是经由丽江文友介绍直奔她家的,住在她家的优势不仅是可以目睹一条大江的迎来送往,更重要的是坐在陆金花家的茶室,石头城每户人家升起的炊烟都能一清二楚。当然,陆金花的客栈得益于宣传,当时下的直播无孔不入的时候,陆金花烹饪的丽江粑粑与柴火鸡毫不知觉地被抛向人群,有时间她也喜欢直播石头城的秋收,那是石头城最美的季节,人们走出石头城,到山坡上收获。纳西人从来都是把丰收当节来过的,自然,这样的丰收有了让游客眼熟的乡愁。与陆金花家一样的客栈在石头城不下30家,每年靠10多万的客流量支撑,不说暴富也是够吃的。这是石城头的未来,也是石头城的现实。

石头城虽然小,小得越来越像一个村庄,但却是丽江纳西文化的缩影或精简版。每每节假日,这里的老人们都会自发组织在一起,演唱洞经(民间创作的乐章)。时不时有东巴舞表演,把生活的平凡与一个民族多舛的命运融入表演中,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除了发展旅游,这里的出路仍然是农业。石头城周边的所有山坡,凡能开垦的地方全部劈为梯田,他们发明了自流灌溉系统,不是上田满了流下田,而是在每块田的下面都修有暗渠,形成一条由暗渠和水口形成的灌溉网络,堵住暗渠水口,水便会流灌整块田地,满水后打开暗渠水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浇灌下层田块,从而不会产生夺肥现象。这种独创的梯田灌溉系统,充分展示了古代纳西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时至今日,石头城的人们仍然沿用祖传的灌溉系统,古老的水利工程成了农耕文化的体验项目受到追捧。

这些年,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政府加大了对石头城的投入,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效果明显。这个有历史厚度与人情温度的石头城,赢得了中外游客的喜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而生、围江而居的人们在与世代的贫穷做抗争的过程中,正在迎来一丝曙光,但人多地少以及交通不便等因素,客观上还制约着石头城的发展。刚刚尝到了旅游带来的好处,环境污染、农耕与旅游冲突等问题再一次浮出水面,一道道难度系数更高的题闯到了眼前。如何做到双赢,成为考验石头城的农户与地方政府的难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