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会雅集的历史

作者: 周重林

世人所知的雅集,除了王羲之倡导的兰亭外,还有西晋石崇倡导的金谷园,金谷园比的是奢靡,出入的都是富贵之人。兰亭比的是文采,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兰亭集序》,成为文人雅集的典范。而西晋石崇的金谷园,则以其奢华靡丽而闻名,聚集了当时的显贵与富豪,展现了魏晋时期名士豪放与不羁的一面。

魏晋风流,名士云集,既富且贵。

唐代香山雅集,是在洛阳香山的常规性聚会,由白居易与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释如满等九人发起,所以又叫“九老会”。他们在香山隐山遁水,坐禅谈经,饮茶吃酒,白居易在《香山寺》诗中写道:“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当年石崇的金谷园也在洛阳,他留下的文字说:“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

洛阳这地方,从来都不缺才子。宋代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在洛阳逗留的时间虽短,但很陕就组织起来一个诗社。他们在一起吟诗作赋,把酒临风,弹琴煮茗。欧阳修在《酬孙延伸龙图》诗中说:“洛社当年盛莫加,洛阳耆老至今夸。”

北宋延续欧阳修雅集风气的,是他的弟子苏轼。

在汴京(开封)内城北部,安远门外的永宁坊,有一处府邸,主人是驸马爷王诜。王诜经常邀约像苏轼、苏澈这样的文人来浅唱低吟,慢慢地来的人越来越多,变成了一个文人雅集的固定场所。他们在西园挥毫、览书、题石、下棋、吟诗、说经、品茗,尽现文人雅集盛景。元丰初年在西园的聚会,因为米芾为记录,李公麟的画,使得西园雅集变成中国历史上少有被后世缅怀的经典雅集。《西园雅集图》后来被马远、刘松年、赵孟頻、钱舜举、唐寅、仇英、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一干画家反复描绘,终成不朽之盛宴。

但这样的聚会,门口太高,无名者、不富不贵者、非大德者是迈不近那道大门的。从魏晋到宋的雅集,是名士风流,高人做派,世人追慕。什么是名士?东晋王恭有千古名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所谓魏晋风度,大抵与此关联。

我上大学时候,还读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名士风流》,收录的多是近代名士,也是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文勋写刘文典的往事,第一次感到那些传说中的大人物与自己离得那么近。刘文典上课,随身要携带一壶茶,讲课之前,要先从壶里把茶倒出来饮上一口,再点上旱烟袋,在烟雾缭绕中开始讲课。

魏晋与民国两代,名士辈出。这两个年代,都是大动荡期,人生无常,因而孕育出无数率性而为、特立独行的人物。

魏晋时期的名士,以其超脱世俗、追求个性自由的生活态度,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的楷模。他们或隐居山林,或纵酒高歌,或挥毫泼墨,展现了一种不羁的生活艺术。民国时期的名士,则以其开放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兰亭的流觞曲水、金谷的奢华盛宴,到香山的隐逸禅坐、西园的文人雅集,历代名士的风采在这些场合中得以展现,直到惠山茶会的出现,雅集的格局才迎来了根本性的转变,平民茶会出现了。

惠山茶会的倡导者文徵明、蔡羽,皆是科考的失败者,其他参与者与他们一样,并无显赫的功名加身。在这场茶会中,他们不再仰望王羲之、白居易、苏东坡等名士的风范,而是追忆起了曾点。

曾点,一个自称胸无大志的平凡人,他所向往的不过是在春日的尾声,与三两好友嬉戏于河畔,沐浴后一路歌咏、拍手而归。这样朴素的生活场景,却得到了孔子的赞许:“吾与点也。”

曾点之乐,乃是平民布衣之乐,是寻常百姓家饮茶的简单乐趣。他们无需正冠肃容,不必在意乌纱帽的端庄,只需简单地烧柴煮水,便能享受茶的清香与温暖。

文徵明在停云馆中,大部分生活是,“煮茗焚香,清谈抵暮”。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挥麈清谈,桌上常有酒相伴;而在明代的姑苏,文徵明案前则有茶,他写道:“寒夜清谈思雪乳,小炉活火煮溪冰”。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提及,他拜访文徵明时,一杯清茶,便能清谈终日。这样文字,多次出现在造访者的笔下,让人觉得不喝一杯茶,就无法走出那个屋子。

而一旦他们决定出门举行茶会时,便会精心挑选茗品,携带心仪之茶器,各自朝着惠山进发。所以蔡羽在《惠山茶会序》中才说要用烹茶来净化心灵,提升智慧。他们来到二泉,所比慕的不是陆羽,也不是王羲之、白居易与苏东坡,而是回到孔子与曾点倡导的快乐中。

茶会至简,到与点为止。

在惠山茶会中,文人们放下了对功名的追逐,转而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本真。他们通过茶会这一形式,传达了一种超越功名利禄的生活哲学,超然物外,保持精神的完整。

上一篇: 2024:步履不停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