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驱动建设 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基地路径的探索
作者: 黄春芳 韦木荣 周凡 王小艺随着餐饮业的迅猛发展,对具备高级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因此,建立烹饪专业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从“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分析“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中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探讨其具体的建设路径,以期为推动烹饪专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参考。
随着餐饮业的繁荣发展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品质要求的日益提升,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但当前烹饪专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仍面临若干挑战,如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的脱节、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了毕业生难以完全符合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并实施一种高效的教育模式,以促进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的建设。
1.“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它深度整合了岗位实践、课程教学、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证书四个核心要素,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运用岗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职业环境,理解行业需求;课程教学则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训练,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平台,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而职业资格证书则是学生技能水平的官方认证,有助于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在“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下,烹饪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扎实的烹饪技艺,还能运用参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比拼和考取相关证书,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该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进而培养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创新能力的烹饪高技能人才。
2.“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的重要价值
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引入“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不仅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路径。该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烹饪专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高技能人才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而言,“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传统烹饪教育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运用岗位实践、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烹饪技艺的应用场景。
二是强化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够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与创造力。在“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下,烹饪专业学生可以参与各级技能竞赛,与来自不同地区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相互切磋技艺。
三是推动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教学的有效对接,增强就业竞争力。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对人才技能水平的官方认证,对于烹饪专业学生而言,拥有相关证书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下,烹饪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实现了有效对接,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能够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
3.“岗课赛证”育人模式驱动建设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路径
3.1 岗位对接,实践引领技能提升
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驱动下,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基地的建设需紧密围绕行业岗位需求,实现岗位与课程的精准对接,以实践为引领,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岗位对接是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深入调研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可以明确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应将这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紧密相连,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掌握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我们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参与企业的实际烹饪工作,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烹饪技艺的应用场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企业导师的指导和反馈也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为了实现岗位与课程的精准对接,还需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根据行业需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与岗位相关的实践课程,减少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引入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烹饪技艺和行业动态。
3.2 课程融合,理论奠基实践创新
课程融合的第一步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构建。烹饪专业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涵盖食材学、营养学、烹饪工艺学、餐饮管理等。在课程设置上,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相关知识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将烹饪工艺学与食材学相结合,讲解不同食材的烹饪方法和技巧;将营养学与餐饮管理相结合,探讨如何根据顾客需求制定营养均衡的菜单。融合式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实践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随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在课程教学中,应及时引入这些前沿知识,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动态,保持学习的先进性和时效性。例如,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介绍最新的烹饪技术和设备;组织学生参观知名餐饮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课程融合的第二步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烹饪专业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这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习实训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例如,在讲解烹饪工艺学时,可以结合具体菜品进行演示和操作,让学生直观了解烹饪过程中的技巧和要点;在餐饮管理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餐厅的运营管理,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制定菜单、控制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还需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应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和科研项目,运用竞技和科研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烹饪技能大赛,让他们在竞技中锻炼技能、提升水平;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探索烹饪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3.3 赛事驱动,竞技激发潜能释放
赛事驱动的核心在于运用竞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对烹饪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赛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在赛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烹饪过程中,从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了实现赛事驱动的目标,需构建完善的赛事体系。该体系应涵盖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赛事,如校级烹饪技能大赛、地区级烹饪锦标赛、全国性烹饪大赛等。该赛事可以覆盖烹饪专业的各个领域,如中式烹饪、西式烹饪、面点制作、烘焙技术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竞技平台。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举办行业性的烹饪赛事,让学生有机会与行业内的顶尖厨师同台竞技,了解行业标准和要求。在赛事驱动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烹饪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行业,因此在赛事中,应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参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赛事中,如要求学生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对手、保持厨房卫生等,进而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3.4 证照结合,认证保障就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烹饪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门槛。在餐饮行业中,许多岗位都要求求职者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证明其具备从事该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基地的建设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和技能竞赛中,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实现证照结合的目标,需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首先,应深入了解行业对烹饪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求,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增加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关的实践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考取证书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还可以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求融入课程评价中,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提升。在证照结合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只是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一个方面,而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样重要。因此,在课程教学和技能竞赛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此外,还可以运用举办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证辅导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求和流程,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和就业竞争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岗位对接、课程融合、赛事驱动和证照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未来,应继续深化“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烹饪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推动烹饪专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为餐饮行业的繁荣贡献更大的力量。
基金项目
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烹饪专业(中式烹调师),项目编号:LG202410。
作者简介
黄春芳(1979-),女,汉族,广西桂平人,高级讲师,研究生,管理学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韦木荣(1997-),男,汉族,广西岑溪人,一级实习指导教师(中级),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烹饪。
周凡(1999-),男,壮族,广西桂林人,助理讲师,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烹饪。
王小艺(1995-),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