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宋恭帅 王丹丽 袁婷兰 李玲 龚金炎

课程思政建设是在各类课程教学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积极把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传授”“思想价值引领”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融合。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良好传统,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最重要举措是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前提是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当做核心环节,并将思政工作贯穿全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很多,积极相应号召,着力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切入点,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最大化。然而,不少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有偏差,易出现专业课程思政切入点较少及与思政元素结合度较低等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往往只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较浅显,存在对认知与实践教育缺乏等问题。

自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各大高校积极革新学科体系建设、推动跨学科多元整合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举措。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存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指导与方向指引相对匮乏、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融合性较差等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以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地有效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与艰苦创业的精神。本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背景,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课堂-实验-实践的教育模式,并结合本校的育人方针政策,将思政知识不断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为食品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赋能,开创新思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研究。

1.食品化学课程特点

食品化学是食品类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是基于分子水平与化学角度来研究食品中各组分的结构、化学组成、理化特性与营养价值及其在加工、生产、贮藏、运输等过程中的变化,分析不同条件下食品安全与品质等特性的变化,可为改善食品质量、提升食品综合利用水平、优化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改良膳食结构等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既掌握食品化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又能将食品化学技术熟练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高级复合型专业食品人才。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基于本课程的强实用性、广泛的影响力及与食品安全的息息相关性,在创新创业背景下探索并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对食品行业的高效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于食品化学课堂教学中,并在创新创业的学习实践中进行思考与反思,充分体会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内涵,是培养未来食品行业顶尖人才的关键。本文核心的研究方向就是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和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2.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其目的是适应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综合素质更高、专业知识面更广的双创型人才。高校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才能使学生掌握思政与专业知识,并践行于工作、生活中。本文通过在传统课堂中融入思政知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将思政知识加入到学生实验与实践中,同向同行。构建课堂-实验-实践的思政建设模式,并配套相应的实验与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2.1 食品化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对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渐进式渗透,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结合社会热点,引入人物传记、经典食品营养研究案例,探讨蕴含的精神内涵,树立积极向善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特性时,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分析食品级蛋白基可食膜、植物蛋白肉等的发展趋势、营养安全性及应用前景等,从而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树立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用于创新的实践探索能力。在讲授色素及其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变化的知识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色素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食品行业中色素的滥用及危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两面性,激励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道理与法治观念及食品安全责任感。

2.2 新型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构建课堂-实验-实践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分析以增加学生的理解,并融入思政内容,引发学生的反思体会。在实验环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理解与体会,并进行总结分析。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生产企业的实地参观与专家讲解,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的区别,并进行思考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授脂质的相关内容时,介绍反式脂肪酸的化学特性与危害,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意识到保障食品安全、严守道德底线的必要性,以及积极创新开发新型检测技术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验课上,介绍传统与新型反式脂肪酸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并融入思政知识,使学生对检测技术的更新换代有了新的认知,并加强了动手能力。在工厂实习参观过程中,结合行业专家的讲座与思政教育,熟知企业生产技术更新迭代的利弊,提升学生的安全生产与责任意识、对技术创新及对个人创业的积极性。通过构建新型课程思政模式,将课程思政内容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有效拓展至实验实践中,显著提升了学生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对课程思政知识的接受程度。

2.3“课堂+创新+创业”培养平台资源配置的优化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优化培养平台资源配置。如图2所示,课堂思政主要围绕专业知识的探索、创新能力的建设及思政素养的提升。创新平台主要是基于学校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实验仪器设备、场地及相关资源。创业平台则主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工厂等第三方合作展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切入点,优先考虑学院层面所能提供的包括各专业的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验室及公共设备平台等支持,其次是学校层面提供的包括与各企业相关联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优质资源,并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类竞赛,培养出具有正确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优秀人才。

结论

本文探讨了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食品化学课程思政的创新教学。通过构建课堂-实验-实践的课程思政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切实提升专业课程与思政知识的教学质量效果。通过优化“课堂+创新+创业”培养平台资源配置,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同向同行,培养出能力全面的创新创业型食品人才。

基金项目

浙江科技大学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2023-ksj4)。

作者简介

宋恭帅(1992-),男,浙江科技大学副教授。

*通信作者

龚金炎(1982-),男,浙江科技大学教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