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 专业选修课课程建设

作者: 李华 朱晓艾 赵贝贝 关二旗

一流课程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专业选修课是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仍存在建设理念滞后、思政元素不突出、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本文以地方特色院校食品添加剂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方法设计、课程考核设置等方面对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探索,提出了建设方法和具体实施方案,对于地方高校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地方高校“双一流”创建专业选修课建设现状

“双一流”是我国提出的一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主要通过建设国内一流高等教学机构,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国务院于2015年10月24日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24日又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有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产出一批的高水准科学研究成果,培养出推动行业进步的优秀毕业生,科研转化成果对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所获得优势效应能不断进行良性循环。课程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合理优秀的课程体系是建设“双一流”学科的必要条件。因此,一流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考核形式等多方面的总体完善和提升,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我国地方特色高校多数属于“因行业而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战略地位密切相关。国家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建立了一批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的的行业特色高校。河南工业大学因“粮”而生,缘“粮”而起,地处河南省郑州市,作为粮食行业特色高校,与本省粮食产业和食品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创建学科以极具特色的粮油食品学科和专业优势,在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促进食品行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随着大健康食品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被人们广泛认识,由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食品添加剂也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热门话题。食品添加剂作为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紧密与当代时事相联系,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结合紧密。授课过程中,与当下食品安全事件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个性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基于此,鉴于该类成分在食品加工中的辅助作用,食品添加剂课程对于食品类院校是必要的专业课程,因此应作为“双一流”学科创建高校重点建设课程,提高食品类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

2.食品添加剂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思政教学理念不足

目前,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已开设了近十门专业选修课,内容全面、覆盖面广。食品添加剂品种较多,涉及到食品加工的多个环节和众多食品种类,吸引食品相关专业的同学积极选课。近几年,思政元素逐渐在选修课建设中不断渗透,但是目前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思政理念依然不足。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食品专业选修课中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食品工程专业知识和前沿科技,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培养敬业奉献精神,进而激发爱国热情。因此,食品专业选课体系如果能合理正确引入思政教育元素,学生既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

2.2 教学资源不完善

地方特色专业高校对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多数停留在专业知识内容的层面,却并未深入挖掘课程在人格养成、情感陶冶、思维提升等精神层面的育人效果,因此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往往缺乏新意,出现了课程内容肤浅化、知识化、实用化等现象。食品添加剂课程涉及的产品工艺、生产线较多,导致授课内容多、难度较、授课目标达成度不高,不能满足学生对总体知识的宏观把握,造成知识的零散性和片面化。由于课程的知识点较多,没有形成具有一定逻辑的综合性的教学资源,需要在以后得授课过程中逐步完善。

2.3 教学方法陈旧

多数授课教师为科研教学型师资,教师背负着一定的科研压力、考核压力和职称压力,因此在备课方面投入精力较少,严重者完全照读课件,“满堂灌”式教学贯穿始终。另外,部分授课教师没有领会现代化教育的内涵,没有深刻了解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和达成度指标,单纯地将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缺乏对该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深入探讨和教学方式的革新,导致课堂教学反馈效果差、互作性不够、学生不爱听课。而且,多数专业选修课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学生考研复习任务繁重,也导致其上课时心不在焉,加上老师缺少提问式、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与探究热情。

2.4 考核方法较单一

当前,部分行业特色高校重视必修课和通识课,而对选修课的考核要求不够严谨、考核形式过于单一或随意。食品添加剂课程在2014版培养方案中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2017版要求提交一篇有结课论文,2021版增加了平时作业、课后讨论和课堂测试等过程性考核环节。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随意,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经常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甚至有逃课情况发生。长此以往,会导致该选修课变为同学心目中的“水课”或者“刷分课”,严重影响了高校整体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规划。

3.食品添加剂课程建设方案探讨

3.1 思政建设路径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规范既宽泛又严格,食品安全、大健康食品和食品品质均与食品添加剂关系密切,过度或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适量使用会延长食品保质期、提升食品品质、增加营养性和功能性,由此培养学生辩证、明辨是非的能力。天然着色剂是一大类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色素,中国是世界上生产该类色素最大的国家,乳化剂是一类亲水亲油的两亲分子,如同国家的外交官,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这些知识引出的思想是培养学生具备民族自豪感、开放包容胸怀的源泉。因此,本课程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提炼思政元素,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政和选修课的融合。

3.2 课程资源建设

利用互联网链接中国大学慕课、MOOC中国等网站,收集已有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资源,下载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补充制作配套微视频,凝炼教学章节的核心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收集整理的食品安全事件,建设思政案例库。此外,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和网络,建立微信群、QQ群、学习通,发布蕴含思政元素的新闻资讯和国内外热点时事,鼓励学生积极分享或参与讨论一些热点话题,使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充分利用学习通,分享案例,建设试题库,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3.3 教学内容规划

针对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进行扩充知识量,通过丰富和更新课件内容,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将课程涉及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动画或视频,如乳化剂的作用机理,可以将分子中的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比喻成拉链,并通过比较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动画模拟,直观反映两相在乳化剂作用下的状态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乳化剂作为“外交官”的概念;同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定期将最新的国家标准、相关政策法规、新产品开发技术以及食品发展研究现状引入课堂,使学生接收到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与学校深度合作的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线上课程资源库,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课程的重点难点,提升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

3.4 教学方法改革

采取启发式、提问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组汇报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堂教学中穿插学习通抢答环节,通过回答得分的方式,激发和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以老师“教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改变课堂“满堂灌、静悄悄”的局面。在改进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形成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模式。制作PPT要充分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元素,同时借助翻转课堂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分组任务,建立组长负责制,要求各组成员通过查阅网站、文献资料、慕课资源等,通过教师评分及学生互评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并作为最终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5 考核方式设置

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体现选修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形式的综合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对于这种考核方式,学生不注重平时积累,考前机械性地背诵记忆突击考试内容,考试后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一知半解,也不利于老师评价课程效果。因此,食品添加剂选修课要改进课程考评方式,注重平时过程化考核,如结课论文占40%,平时课堂测试20%,课后讨论10%,期中测试10%,小组汇报20%,调整后的多形态、多手段考核方式能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和展示的能力。

结语

总之,立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针对食品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专业选修课思政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探索了专业选修课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实践途径和方法。结合近年来在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实践经验,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方法设计、课程考核设置等方面提出课程建设路径,以进一步提高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落实思政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

河南省A类专业创建建设专项(HN-HautFood-124和HN-HautFood-106))。

作者简介

李华(1978-),女,吉林白山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粮油食品加工基础研究与品质改良技术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