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路径分析

作者: 安艳霞 李琳琳 赵阳 张剑 李梦琴

新时代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更期望将学到的专业知识有效地用于社会发展,但往往存在急功近利、担心吃苦等现象。该状况与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忽略科学价值观、工程意识、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等的思政元素融入程度有关。在学习中受科技的发展与社会价值观熏陶程度不够,尤其是对专业知识在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中的认知不足。为有效地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优化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供给,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从思政元素与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融合难点和痛点入手,分析实践教学路径,讨论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措施,初步构建了对思政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1.思政元素与食品类实践教学融合的难点和痛点

思政元素材料数据库内容较少,且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实践实训课多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授课时间相对较少,关于思政内容也只是点到为止,学生对此印象模糊,难以入心入脑,对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不利。

思政元素及其内容通常着重于强调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的责任感,而食品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则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和技术操作。传统教学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将思政元素内容融入教学的实践环节,尚需探寻并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及策略。担任实践课的校内外指导教师将思政内容与食品实践相结合,需拥有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具有食品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需掌握食品领域相关的思政元素及内容,且能将二者巧妙地整合到实践教学中。

综上,融合思政于实践教学的难点及其痛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有机融合、教师实践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两个方面。尚需提升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加强实践培训的力度,确保融合过程中的实效性。

2.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路径

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专业实践过程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严守“舌尖上的安全”,对于传播食品健康知识、普及传统食品文化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探索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路径具体如下。

第一,国家、省、高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将其提升到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的充分强调,为高校人才培养中认真落实中央精神、发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河南农业大学整合全校资源,组建了跨学科、跨院系的“大农学”学科群。食品专业作为“大农学”一流学科的核心支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理应走在全校学科发展的前列。

第二,明确学校及学院专业定位目标和搭建较高的专业平台。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是重点发展的学院之一,自建院以来始终秉持成为对区域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学院积级与企业开展合作,与双汇集团、三全、思念、统一企业、河南省农科院等知名食品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实习基地30余个。同时,食品学院阳光家园育人工程是本学院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在食品文化的宣传普及作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上述皆为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基于食品专业的特点,结合中原传统食品特色,开展学生广泛参与的中原优秀传统食品文化交流,搭建基于传统食品文化的特色育人平台,加强食品文化与思政融合力度,发挥育人作用,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构建食品文化与专业实践课程融通互促的课程体系。根据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框架及课程类型,形成学科基础课为基础、专业必修课为主导、专业选修课体现特色、创新创业课体现创新的思政融入路径,增设中原文化相关辅修课。以“思-专-创”深度融合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专业及各年级学生所需,科学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资源库,将各专业知识点及课程思政内容链接到相匹配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中,全面完善教学知识体系。

围绕“专业知识点-思政元素”高度匹配的原则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及方法,拓展教学实践以外的教学载体及空间;不断更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在原有的“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增强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升育人水平,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第二,明确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基于专业理论知识,明确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学目标,将思政元素与实践内容有机融合,教学目标包括团队的协作精神、工程意识、环保意识及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关联性和融合性,以确保思政元素在实践教学融入过程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第三,规范并完善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食品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实际案例,强调食品加工过程中伦理、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方面的知识。例如通过航天食品加工案例,展现食品人的爱国无私奉献精神及创新思维,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借助多媒体、网络社交等现代技术手段及平台,增加思政在实践教学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实践操作和虚拟仿真等实训掌握食品加工及其管理过程,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加工与储藏过程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引导学生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原辅料选择的严格性及加工过程的规范性等专业理论知识。多元化教学方式及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通过创新融合手段、拓展融合渠道,巧妙引入食品文化,提升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效度。

第四,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及育人能力。通过开设校内外食品文化专业讲座、课程培训等多举措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文化涵养,加强中原农耕文化、传统食品文化等知识储备;通过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实行双导师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等,全面提升教师学术及教学能力水平,为思政知识素养体系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在现有政策及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产出为导向”,结合现有教学改革的经验及成果,吸纳师生的意见及建议。站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总目标的高度,充分挖掘教学元素与食品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关联性,全面开拓探寻中原传统食品文化中的专业教学元素。将专业课程与中原食品文化相匹配发掘与提炼思政因子,形成思政元素的核心内涵与专业课程的育人本质的高度统一,实现以传统食品文化元素促进食品专业知识的理解,以专业知识带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领会。

第五,建设“思-专-创”融合的专项教学资源库。将中原传统食品文化相关内容及知识点纳入实践专业课程的课堂教案、校本教材、教学资源等。以“思政-专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所需,科学构建实践教学资源库,包含辅助教材、微课视频、教学课件、思政案例库等,以满足专业教师实施实践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需求。邀请行业专家、传统美食和传统食品传承人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提升实践教学资源的专业性及丰富程度。

第六,拓展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构建全方位育人环境和育人平台。创新教学手段及方法,运用项目驱动式设计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校园实践活动将中国食品文化融入学院文化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食品文化的熏陶与感染。通过创新融合手段、拓展融合渠道,构建全方位育人环境。

关于思政元素融入食品类实践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除考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外,同时向思政育人等多维度方向延展,即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工程价值观念等的评价与考核。评价形式通常以平时表现、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的团队合作、实验综合考评等过程性评价为主,最终以上述考察的各方面以不同占比记分的形式汇入总评成绩。

结语

本文根据食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和行业特点,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和标准,设置多层次的教学评价,制定符合食品行业发展需求。评价标准涵盖实践过程操作的规范性等。在教学评价中,考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掌握,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及标准。此外,建立企业与师生互动平台,定期有序的开展学生座谈会、师生交流会(含企业和高校老师)等活动,认真吸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续不断完善与改进,有效建立思政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联度,关注引导并不断提高学生对食品加工行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感,提升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

基金项目

本论文研究支持项目编号:2023XJGL040、2024XJGLX04、教高〔2023〕388 -18。本论文研究支持项目名称:基于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河南农业大学新工科(现代食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基于研究性教学的食品类专业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