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角下浅谈高校食品类通识课教学质量提升方法
作者: 刘少莉 何光华 肖功年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迈向“全人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识教育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始终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思政教育实施的载体,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能够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课程思政的本质上是教育,“育人”先“育德”,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以学生全方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学生全面成才成长。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元素融合食品类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现状,为让非食品专业学生了解饮食文化和食品安全,作者开设了通识课程世界美食之旅专题。针对学生无食品化学背景,课程内容弱化专业知识深度,主要以不同国家美食案例为主线,涉及饮食文化、饮食特点、美味的原理等方面。在教学模式上,采取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考核采用多位一体方式,考核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无论从内容设置及教学模式上都深得学生喜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论文结合作者开设的通识课程世界美食之旅专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来探究通识课程课堂教学策略,为提高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提出可参考依据。
1.教学目标思政化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深度挖掘和提炼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知识传授和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高校食品类通识课是非食品专业学生了解食品行业热点问题及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课程讲解过程中如何贯彻好思政教育,对食品科学知识的科普、食品安全和管理的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及道德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以世界美食之旅课程为例,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文化引领,使学生认识到推广中餐食品现代化的必要性,同时具备社会责任意识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世界美食之旅课程目标设定为:(1)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了解世界各个国家美食的文化、熟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知道食品美味的原理及未来食品发展趋势,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个人道德品质素养、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2)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使学生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自然规律。
2.教学内容具体化
食品类通识课的课程思政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将国家顶层战略规划与具体的学科要求结合,让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宏观政策到具体行业发展路径,从抽象概念的学习到领域具体要求,体现了高效准确的教学过程。二是引导学生深切地认识食品行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把直观具体的中国饮食发展现状作为突破口,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于食品类通识课的课程思政,可在课堂中对比各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详细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发展现状、瓶颈技术等,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案例教学是学科教学中体现思政教学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世界美食之旅的选课学生大多数为非食品专业学生,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背景。鉴于目前大学生对通识类课程上课不积极的特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美食之旅课程教学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并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例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美食,包括世界各地饮食历史、饮食特征和味道形成机理。本课程通过讲解世界美食与文化、食品与科学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世界各国饮食发展轨迹,了解不同美食的形成机理,体味世界饮食文化的无限魅力。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提高饮食文化修养、拓展食品科学认识的教学目标。
世界美食之旅课程主要介绍世界美食与文化、食品与科学的关系,分别以各个国家的特色美食和饮食文化为章节,介绍世界各地美食的溯源、趣闻、传说、典故、风土人情、制作方法和美味形成机理等诸多方面,集趣味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基于对世界各个国家美食的认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食品美味的原理及未来食品发展趋势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自然规律。
3.教学模式多元化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课程思政更需要教师能循序渐进教导学生。因此,在课程评价中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认定之外,也应注重思政成效的定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并以此为导向,对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改革。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效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相关知识点之外,还要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体现的课程认同感及情感价值等进行评价。线上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线上课程群组,根据课上所介绍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熟悉程度,在群组里跟学生分享与课程知识相关的视频、资料和参考文献等,这种方式也方便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在群里随时提出疑问进行讨论,弥补线下教学均一化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相互促进,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可以按照学生的基础,推荐不同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4.思政内容考核贯穿教学过程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应提高思政元素在最终评价中所占比例,注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伦理等优秀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加全面、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依然有部分食品类通识课程只是简单沿用传统的课程评价,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相关内容,忽略通识课的本质要求,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
考核方式中可适当增加思政教育考核要素比例,注重育人过程和育人效果的评价,随时考察并反馈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积极变化。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含思政元素的开放性课后思考题。这样,不仅可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还可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科学辩证的态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食品类通识课程,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对思政元素中知法懂法、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等问题的理解。本课程采用多位一体综合考核方式,思政考核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思政成绩所占比例加权后计入总成绩,力争对学生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5.教学效果与改进
世界美食之旅课程结合案例式教学,通过介绍各国的饮食特色及其文化等相关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相关味道形成机理的讲解,让学生从微观视角了解食品与科学的关系,认识到通识课程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识课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较大,学生选课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不断地优化调整课程内容。
在课后的询问中,很多学生评价为“非常有意思的一门通识课”“学到了很多”“已经把课程推荐给了很多同学”“课程内容吸引人”“课堂气氛很活跃”,也有同学建议“再多增加一些课外实验”“可以现成品尝美食”。学生均表示在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与食品相关的知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进而加强了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了我国食品行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结语
世界美食之旅课程是针对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食品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本课程是在思政视角下进行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革,可以为高校食品相关专业及其他理论实践相结合学科的通识课程提供一些参考。通过案例讲解、视频分享和前沿分析等方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揭开食物美味而神秘的面纱,同时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对风味物质相关课程的学习,可培养非食品专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拓宽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科研探索热情和开拓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食品相关学科思政教学质量,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
浙江科技大学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2024-ksj6,2024年);浙江科技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2022yjsjg08,2022年)。
作者简介
刘少莉,女,讲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