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融入烹饪专业教学的研究

作者: 何杨

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日常饮食有了更高的追求,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茶融入菜肴制作中,而是渴望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与日常饮食相结合,以期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得到文化的熏陶。在此需求之下,学校烹饪专业也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入路径,将茶文化与烹饪教学深度结合,以期提升烹饪专业学生的茶文化修养,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精神文化方面的双重需求。

1.茶文化介绍

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我国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据《茶经·六之饮》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在《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可知,茶最初是作为饮品和药品的。随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开始将茶与饮食相搭配,充分发挥了茶所具有的清热解毒、祛湿降噪、调节脾胃功能,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又如在《晏子春秋》中也有“晏子相景公,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的记载,其中“茗菜”也是指用茶叶做出的菜肴。在《桐君录》古籍中,也有将茶叶与桂、姜以及其他香料一起混合使用的记载。可见,我国将茶与烹饪相结合的历史由来已久。

2.茶文化融入烹饪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许多学校的烹饪教师对茶文化的认知不足,仅仅将其看作是一项“关联内容”“附加课程”,并未看到茶文化与烹饪教学之间的深入联系;在将茶文化融入烹饪专业教学时,并未主动构建茶文化融入体系,而是将其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影响了茶文化与烹饪专业的融合。

其二,将茶文化融入烹饪专业教学中,离不开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但目前来看,多数学校烹饪专业开设的茶文化教学活动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开展采茶、炒茶、品茶等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茶文化的感知不深,影响了茶文化对学生精神品质培养作用的发挥。

其三,许多学校在将茶文化融入烹饪专业教学时,没有聘请专业的茶文化教师,而是由烹饪专业教师兼任。但烹饪专业教师只能从专业角度将丰富的物质元素融入课堂中,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烹饪技巧,无法向学生传达茶文化中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影响了茶文化的育人效果。

3.茶文化融入烹饪专业教学的实践路径

茶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前者主要包括茶叶、茶具、茶名等,后者包括茶道精神、礼仪文化等。在将茶文化融入烹饪教学中时,专业教师应该注重茶文化本身具有的多重文化内涵,构建完整的茶文化融入体系,以为其今后的烹饪创新奠定基础。

3.1 构建茶文化融入体系

在将茶文化融入烹饪专业教学前,教师应该主动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融入体系,并结合烹饪专业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首先是构建茶文化开发体系。在我国,茶叶在烹饪中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茶饮食文化体系。基于此,学校应该组建茶文化研究小组,构建教学资源平台,将我国与烹饪有关的茶文化历史进行总结,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此既能够便于教师利用,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其丰富的灵感。

其次是构建协作育人体系。明确烹饪专业中不同课程,如饮食文化概论、食品卫生学、营养基础学等教师的责任,要求其主动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茶文化融入的目标、实施方案以及预期成果,并鼓励各学科教师主动构建协同平台,共同深挖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便有效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再次是构建教师培训培养体系。学校应主动招聘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茶文化教师,并提升烹饪专业教师的茶文化教学能力。同时要鼓励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开展丰富多元的茶文化烹饪教学实践活动,以充分发挥茶文化在烹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是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在对学生评价时,专业教师要改变以往唯技术、唯分数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精神品质、文化素养、礼仪习惯等进行考核,全面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要丰富考核形式,主动引入课题研究、实践调查等多种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查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认知以及吸收效果。

3.2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丰富茶文化融入形式

将茶文化融入烹饪专业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物质文化方面。以茶叶为例,茶叶在烹饪中有除异增香、调和滋味、美化菜肴、丰富营养、保健养身等多种作用,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如在营养基础教学课程教学中,烹饪教师可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制作教学课件,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茶叶在烹调中具有的营养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和茶生物碱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还具有许多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茶碱、单宁酸等等。将茶叶融入烹调过程中,可以达到帮助人体增强免疫力、维护心脑血管健康,对于长期摄入如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件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储备,还能够为其今后制作健康的食谱菜肴、探索新的饮食搭配方法提供思路。再如,茶叶在烹调中的应用有多个方面,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当作调料、烟熏料、蘸料融入面食之中。对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茶叶在烹调中的不同应用来进行教学。例如,四川名菜“樟茶鸭子”便是用樟木屑和茶叶熏烤而成,成菜后不仅色泽红润、肉质鲜美,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樟茶复合香气。引入这一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樟茶鸭子进行“复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烹饪手法,还能够进一步拓宽烹饪专业学生的视野,为其今后的烹饪实践奠定基础。

二是精神文化层面。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对此,学校可开设茶艺文化课程,并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如茶艺表演、品茶活动、茶礼仪学习等等,以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烹饪专业学生的茶文化素养。崇真尚美是茶道精神的重要内容。教师在烹饪教学中,也可以主动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要求学生在注重菜肴营养搭配、健康美味的同时,注重菜肴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寓意,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淡泊、简约、求真、浪漫的思想融入其中,以创作出既有食用价值又有文化内涵的烹饪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发展潜力。

3.3 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

在烹饪专业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制定针对性的茶文化融入方案。例如,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奶茶情有独钟,而以不同的茶叶作为基底,能够制作出不同口味的奶茶,如红茶、绿茶、乌龙茶、阿萨姆奶茶、锡兰奶茶、茉莉绿茶等等。对此,教师可以以此入手,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品种茶叶的口感、香味、生长特点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制作不同风格口味的奶茶饮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养生文化”备受年轻群体的重视,烹饪专业教师可从此方面入手,开设给基于文化的“食疗文化”大讲堂,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食欲缺乏、脾胃不和、情绪抑郁等问题,向其推荐不同的食补疗法,以提高茶文化对烹饪专业学生的吸引力。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品种茶的特性开展特色的品鉴活动。以白茶为例,白茶质地棉柔、风味淡雅,在品鉴课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与蔬菜沙拉或者口味清淡的海鲜相搭配;而红茶风味比较浓郁,在品鉴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其与各式各样的甜点、肉类食物相搭配,感受两者结合的奥妙之处,培养学生的烹饪创新能力。

3.4 拓展校外实践,加强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社会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学校应该主动加强校外合作,拓展茶文化资源,给予学生丰富多元的实践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首先,学校可主动与当地的茶叶种植基地进行合作,并邀请经验丰富的茶农向学生讲述本地茶叶的发展历史,提升学生的茶文化素养。学生还可以学徒的身份向茶农学习采茶、揉捻、晾晒等多项制茶工艺,使其深度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其次,学校还可以主动与当地的酒店、餐饮服务企业进行合作,了解当前市场对于“茶饮食”文化的实际需求,以便为学校烹饪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此外,通过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岗位,使其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将茶文化在烹饪中的市场潜力,并丰富其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多元烹饪实践奠定基础。再有,学校还可以主动与周边地区的茶文化博物馆进行合作,组织烹饪专业的学生前去参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还能够使其通过观看茶艺表演、欣赏精美的茶具、茶事书画、茶园风光等,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3.5 完善教学评价设计,提升融入效果

在设计教学评价时,烹饪专业教师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理论知识评价。理论知识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茶文化、茶礼仪、不同品种茶的特点以及茶文化在烹饪中应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教师既可以将这些知识点融入期中、期末考试中,也可以通过探索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评价学生的茶文化理论素养。如“茶叶在烹饪中的应用研究”调查报告、“茶文化的历史起源”论文、“茶叶在烹饪中的价值与作用”课题讨论。其次是实践评价。在实践评价中,主要考查学生将茶文化应用于烹饪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有关茶文化的作品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层面体现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或者将茶作为学生菜肴作品的必需品之一,要求从食材、做法、调味等多个方面创新,以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茶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对此,学校以及烹饪专业教师应当主动将茶文化融入烹饪专业教学之中,并采用多种方式不断促进茶文化与烹饪教学的深入融合,以不断提升烹饪专业学生的茶文化素养以及烹饪创新能力,从而促使其能够为食客带来更多健康美味的菜肴,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天门职业学院校级课题 “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陆羽茶文化品牌提升探究--以天门职业学院为例”(编号:tmzy2023002)。

作者简介

何杨(1995-),女,汉族,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艺与茶文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