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

作者: 吴静利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但与此同时,食品类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和人们的重点关注。近些年,虽然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但是从目前实际的食品安全现状来看,我国还存在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亟需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创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2.食品安全现状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重点问题。从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提升,我国的食品花样日益繁多,食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随着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只重视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食品生产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致使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频发。此外,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的制定和管理逐渐完善成熟,但是由于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还是跟不上食品产业的发展节奏,最终导致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漏洞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日渐增多。因此,我国急需调整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方案,并且创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培养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人才和检测人才,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检测质量,进而确保食品安全。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和意义

3.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

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相径庭。一方面,某些地区和机构的检测设备和技术相对先进,能够采用更为灵敏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及时发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然而,许多小型检测机构或地区由于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缺乏,使用的检测设备老旧,检测方法不够科学,难以满足现代食品安全的标准。这种技术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食品安全检测的结果不够统一,影响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在目前的食品生产中,除了一些容易被检测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外,还存在较多不易察觉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因此为了有效改善食品安全隐患这个问题,我国需要严格控制食品的加工原材料,并且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的力度,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和标准的检测流程,以此来减少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使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检验食品主要是为了有效减少食品中的安全隐患,通过一系列的检测环节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检测是食品生产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一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来检测食品的安全性,排除食品中的安全隐患,如果食品的质量安全不合格,该食品不能流入市场进行销售。智能化技术不仅提升了检测的数据处理能力,还支持大数据分析,为预防食品安全事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备受重视,相关技术人员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我国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并且创新和应用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有所提升,食品安全的监管质量也有所提高。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各国纷纷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的政策支持与法规建设。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了食品检测的标准、程序和责任,确保检测工作能够有序开展。这些政策不仅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推动了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技术研发、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升级和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3.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意义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和售卖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因此,为了有效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提升食品的安全性,在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时,必须利用各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并且深入分析食品成分、毒性、安全隐患等(见图1)。目前,通过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在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发挥出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督作用,提升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直接促进了食品产业的升级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的跨国流通越来越频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检测技术的进步,使得各国能够依据国际标准对进口食品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健康。同时,国际间的检测技术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加强,形成了良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助于推动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的完善。通过提升检测技术水平,促进了食品产业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

4.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分析

4.1 质谱法

色谱法包含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这三种检测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最常用到的是质谱法,质谱技术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效率高、环保、定性高。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质谱技术,可精准检测分析食品中的痕量成分,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同时,使用质谱技术以后,食品样品的采集、转移等程序得到了缩减,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检测过程的复杂性,还能够满足食品质量检测的要求。在质谱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提供详细的空间、时间等信息,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效率,同时质谱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对食品安全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此外,在检测食品安全时,通过质谱技术能够将食品中各种兽药、农药残留量准确检测出来。比如,畜禽肉中残留的青霉素、四环素等含量,蔬菜水果中残留的啶虫脒、氟虫腈等含量,且检测结果准确性高,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在食品安全检测环节使用质谱技术,还可以准确分析不同食品的材料成分和含量,进而分辨出食品质量的好坏。

4.2 转基因检测技术

目前,常用的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酶联免疫分析法,主要是使用转基因检测技术检测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准度。转基因食品,一般指使用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食品原料的生物基因组进行改变,进而改变生物遗传的一类食品。如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因此,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规范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我国目前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检测试剂种类较多,转基因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水平较为先进。

4.3 药物残留检测技术

要有效减少食品原材料中残留的药物成分,除了严格管控农业和畜牧业中药物的用量以外,还需要采用有效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药物残留进行准确检测,确保食品的安全。目前,在检测食品中残留的药物含量和药物成分时,使用的药物残留检测技术根据技术原理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化测定法,而另一类是色谱检测法,这两类药物残留检测技术都可以准确检测食品中残留的药物成分和药物残留量,但是,由于生化测定法中的酶抑制法的使用优点更多且操作简单,检测成本较低,因此,在检测食品中残留的农药物含量时,生化测定法的应用更多。

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检测过程通常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检测分析和结果解释几个关键步骤。首先,样品采集需要遵循规范,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通常在产地、市场或加工环节进行。其次,样品前处理是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而进行的,包括提取、浓缩和净化等步骤,常用的方法有溶剂萃取、固相萃取和液-liquid萃取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干扰物质,富集目标药物。

经过前处理的样品会被引入检测仪器进行分析,常见的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这些技术能在复杂基质中精确分离和定量药物残留。最后,通过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结合标准曲线和质控样品,评估样品中药物残留的含量。整个过程要求严格遵循实验室的操作规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4.4 生物酶技术

在生物酶技术中,生物酶的来源主要是生物体内,属于一种催化物,催化效率高。在应用生物酶检测食品安全性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会使用到蛋白酶对蛋白质等物质的水解生物酶进行催化,因为蛋白酶的来源较广,容易获取。此外,生物酶对食品的发酵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食品安全检测环节中使用生物酶技术可以有效检测饮料等液体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生物酶技术能够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最主要的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生物酶自身的性质较为特殊,对反应环境要求较低,只需要温和的反应环境即可进行反应;第二个原因是生物酶反应完以后还可以进行二次利用,因此更加符合绿色的发展理念,节约了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4.5 食品掺假检测技术

在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中,食品掺假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指的是在食品的生产中利用其他材料代替原本的生产材料。比如,有些食品企业在菜籽油中加入芝麻油冲量、牛肉中掺杂低价鸡肉猪肉等。掺杂掺假行为不但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了食品安全。因此,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创新了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主要是通过红外光使分子发生振动,然后通过比对食品之间的分子振动情况来检测食品的掺假情况;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是基于核酸分子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通过检测不同动物的DNA序列的独特性对畜肉进行源性成分鉴定,识别出产品以次充好、掺杂掺假情况。

结语

目前在我国食品安全的检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食品安全质量要得到提高,就需要国家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和法规建设,同时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创新力度,利用新型检测技术,结合有效的管理措施,切实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作者简介

吴静利(1989.11-),女,汉族,陕西富平人,硕士研究生,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检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